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基础科学论文--建筑勘测论文--勘探技术论文

陕北沙区岩土勘察与软土地基处理试验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意义与目的第9-10页
    1.2 国内外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回顾第10-13页
    1.3 陕北沙区勘探及地基处理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1 沙漠区人为因素与发展关系第13-14页
        1.3.2 对沙漠区风积砂地基力学特性研究第14页
        1.3.3 地基承载力及复合地基试验研究第14页
        1.3.4 湿软地基工程地质性质研究第14-15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第15-16页
第2章 陕北沙区建筑工程岩土勘察研究第16-30页
    2.1 一般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技术方法第16-19页
        2.1.1 勘察等级第16-18页
        2.1.2 勘察阶段第18页
        2.1.3 岩土工程勘察方法第18-19页
    2.2 陕北沙区某煤矿岩土勘察目的和任务第19-20页
    2.3 陕北沙区某煤矿建筑工程岩土勘察概况第20-21页
    2.4 陕北沙区某煤矿建筑工程岩土勘察方法及评价第21-28页
        2.4.1 地质调查第21页
        2.4.2 钻探第21-22页
        2.4.3 原位测试第22-26页
        2.4.4 室内试验第26-28页
        2.4.5 地基土的湿陷性判定第28页
        2.4.6 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第28页
    2.5 地基土工程性质评价第28-29页
    2.6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3章 陕北沙区常用建筑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第30-39页
    3.1 强夯法第30-31页
    3.2 换填垫层法第31-32页
    3.3 振冲法第32-34页
    3.4 土挤密桩法第34-35页
    3.5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法第35-36页
    3.6 钻孔灌注桩第36-38页
    3.7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4章 陕北沙区某煤矿建筑软土地基处理试验研究第39-69页
    4.1 试验工程及拟选地基处理形式概述第39-41页
        4.1.1 换填地基(灰土垫层)第39-40页
        4.1.2 强夯地基第40页
        4.1.3 钻孔桩基础第40-41页
    4.2 灰土垫层换填地基第41-45页
        4.2.1 试验参数第41页
        4.2.2 施工概况及自检情况第41页
        4.2.3 实验区检测内容第41页
        4.2.4 检测原理、方法简介第41-43页
        4.2.5 检测资料的分析与评价第43-45页
        4.2.6 试验结论第45页
    4.3 强夯地基第45-51页
        4.3.1 试验参数第45-46页
        4.3.2 施工概况第46页
        4.3.3 实验区检测内容第46页
        4.3.4 检测原理、方法简介第46-48页
        4.3.5 检测资料分析及评价第48-50页
        4.3.6 检测结论第50-51页
    4.4 挤密桩第51-56页
        4.4.1 试验参数第51页
        4.4.2 施工概况及自检情况第51页
        4.4.3 实验区检测内容第51页
        4.4.4 检测原理、方法简介第51-53页
        4.4.5 检测资料的分析与评价第53-55页
        4.4.6 室内土工试验第55-56页
        4.4.7 检测结论第56页
    4.5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基第56-64页
        4.5.1 试验参数第56页
        4.5.2 施工概况及自检情况第56页
        4.5.3 实验区检测内容第56页
        4.5.4 检测原理、方法简介第56-58页
        4.5.5 试验结果的分析评价第58-63页
        4.5.6 结论第63-64页
    4.6 钢筋混凝土灌注桩第64-69页
        4.6.1 试验参数第64页
        4.6.2 施工概况及自检情况第64页
        4.6.3 实验区检测内容第64页
        4.6.4 检测原理、方法简介第64-66页
        4.6.5 检测结果分析与评价第66-68页
        4.6.6 结论第68-69页
第5章 结论与建议第69-72页
    5.1 结论第69-70页
    5.2 建议第70-72页
致谢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6页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新型共居社区的共享空间形态
下一篇:我国城市太阳能光伏设施对城市景观的视觉影响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