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10-12页 |
(一)小微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 第10页 |
(二)融资难成为阻碍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 第10页 |
(三)IPC微贷技术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有效技术手段 | 第10-11页 |
(四)IPC微贷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研究不足 | 第11页 |
(五)研究IPC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的必要性 | 第11-12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2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2页 |
三、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12-1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3-14页 |
(二)案例研究法 | 第14页 |
(三)实地调研法 | 第14页 |
(四)比较分析法 | 第14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4-15页 |
六、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支撑理论 | 第16-26页 |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简要评析 | 第16-22页 |
(一)对微型金融界定的研究 | 第16-17页 |
(二)对国内外微贷理论及技术的研究 | 第17-18页 |
(三)对IPC微贷技术在我国发展的意义和作用的研究 | 第18-19页 |
(四)对小微贷款在我国发展存在问题和对策的研究 | 第19-20页 |
(五)对小微贷款在我国发展的创新理论的研究 | 第20-21页 |
(六)对国内相关银行开展微贷业务的研究 | 第21-22页 |
(七)文献评述 | 第22页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2-23页 |
(二)信贷配给理论 | 第23页 |
(三)资本结构理论 | 第23-25页 |
(四)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小微贷款和德国IPC微贷技术分析 | 第26-42页 |
一、小微贷款的分析 | 第26-29页 |
(一)我国小微贷款的发展过程及现状 | 第26页 |
(二)小微贷款的类型分析 | 第26-28页 |
(三)小微贷款的特征分析 | 第28-29页 |
二、德国IPC微贷技术背景介绍 | 第29-30页 |
(一)德国IPC公司简介 | 第29页 |
(二)IPC微贷技术简介 | 第29-30页 |
(三)IPC微贷技术特征介绍 | 第30页 |
三、德国IPC微贷技术基本原则 | 第30-31页 |
(一)报表还原原则 | 第30页 |
(二)现值原则 | 第30-31页 |
(三)轻押品原则 | 第31页 |
(四)谨慎原则 | 第31页 |
四、德国IPC微贷技术的主要特征 | 第31-36页 |
(一)以软硬信息为基础 | 第31-35页 |
(二)交叉检验为判断方法 | 第35页 |
(三)还款能力与还款意愿并重 | 第35-36页 |
(四)劳动密集型业务 | 第36页 |
五、德国IPC微贷技术全流程简介 | 第36-38页 |
(一)信贷产品的设计 | 第37页 |
(二)信贷产品的营销 | 第37页 |
(三)目标客户提出贷款申请 | 第37页 |
(四)客户经理进行贷前调查 | 第37页 |
(五)贷款申请提交贷审委员会审查 | 第37-38页 |
(六)决定贷款发放或者拒绝 | 第38页 |
(七)对存量贷款进行贷后管理 | 第38页 |
(八)贷款到期后安全收回 | 第38页 |
六、IPC微贷技术在我国商业银行运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38-42页 |
(一)我国小微企业发展的必要需求 | 第38-39页 |
(二)我国中小银行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 第39-40页 |
(三)IPC微贷技术的特点符合我国发展小微贷款的要求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德国IPC微贷技术在吴江农商银行的应用 | 第42-56页 |
一、吴江农村商业银行简介 | 第42页 |
二、吴江农村商业银行引进德国IPC技术的相关背景 | 第42-44页 |
(一)利率市场化的必然要求 | 第42-43页 |
(二)改变资本结构不合理,赢利模式单一的局面 | 第43页 |
(三)全面风险管理的必然需求 | 第43页 |
(四)全面进行零售转型,引入IPC微贷技术 | 第43-44页 |
三、吴江农村商业银行对德国IPC技术的应用实践—“锦蜂”微贷 | 第44-56页 |
(一)“锦蜂”微贷相关产品简介 | 第44页 |
(二)“锦蜂”微贷案例分析 | 第44-53页 |
(三)“锦蜂”微贷取得的成功经验 | 第53-54页 |
(四)“锦蜂”微贷目前存在的不足 | 第54-56页 |
第五章 我国中小金融机构有效应用IPC技术的建议 | 第56-61页 |
一、结合中国本土实践,进行流程再造 | 第56-57页 |
(一)做好现场调查与非现场调查 | 第56页 |
(二)做好财务风险与非财务风险因素调查 | 第56-57页 |
(三)把好小微企业资金使用关 | 第57页 |
(四)完善小微企业贷款监督机制 | 第57页 |
二、建立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快速转变自身角色 | 第57-58页 |
(一)完善小微客户经理培养机制 | 第57-58页 |
(二)搭建高素质的营销团队 | 第58页 |
(三)建立健全人才储备机制 | 第58页 |
三、建立更加完善的薪酬体系,充分体现IPC劳动密集型特色 | 第58-59页 |
(一)设置独立有效的绩效核算体系 | 第58-59页 |
(二)建立公平有效的激励机制 | 第59页 |
(三)健全现有的控制约束机制 | 第59页 |
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确保IPC微贷技术在中国顺利开展 | 第59-61页 |
(一)加强信用的法制建设 | 第59-60页 |
(二)完善经济主体的信用制度建设 | 第60页 |
(三)要加快信息平台系统的建设 | 第60-6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一、本文研究结论 | 第61页 |
二、本文研究的不足 | 第61-62页 |
三、本文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第62-6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