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3 可转债的定义及特征 | 第9-11页 |
1.3.1 可转债的定义 | 第9-10页 |
1.3.2 可转债的特征 | 第10页 |
1.3.3 可转债的优点 | 第10-11页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11-1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2 创新点及不足 | 第12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2.可转债概述 | 第13-25页 |
2.1 我国可转债市场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13-17页 |
2.1.1 我国可转债发展历程 | 第13页 |
2.1.2 我国可转债目前发行流程 | 第13-14页 |
2.1.3 我国上市公司目前主要股权融资方式对比 | 第14-16页 |
2.1.4 我国可转债市场现状 | 第16-17页 |
2.2 可转债的基本要素和条款 | 第17-20页 |
2.3 文献综述 | 第20-24页 |
2.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20-22页 |
2.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2页 |
2.3.3 可转债定价模型研究 | 第22-24页 |
2.3.2.2 我国可转债价格被低估及相关原因 | 第23-24页 |
2.4 我国可转债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3.可转债定价模型 | 第25-33页 |
3.1 可转债定价思路 | 第25-26页 |
3.1.1 可转债价值拆分 | 第25页 |
3.1.2 可转债最小值原理 | 第25-26页 |
3.2 可转债定价模型构建 | 第26-32页 |
3.2.1 Black-Scholes期权定价理论 | 第26-28页 |
3.2.2 二叉树期权定价理论 | 第28-31页 |
3.2.3 蒙特卡罗定价 | 第31-32页 |
3.3 三种定价方法对比 | 第32-33页 |
4.实证分析 | 第33-41页 |
4.1 发行公司基本面介绍 | 第33-34页 |
4.2 三一转债介绍 | 第34-36页 |
4.3 计算三一转债的价值 | 第36-39页 |
4.3.1 三一转债付息债券部分价值 | 第37页 |
4.3.2 三一转债转股期权部分价值 | 第37-38页 |
4.3.3 三一转债条款部分价值 | 第38-39页 |
4.3.4 三一转债价值 | 第39页 |
4.4 三一转债价值理论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5.结论与展望 | 第41-44页 |
5.1 我国可转债市场问题及改善建议 | 第41-42页 |
5.2 我国可转债定价模型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 第42页 |
5.3 总结 | 第42-44页 |
附录1 | 第44-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