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第7-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3页 |
Abstract | 第13-18页 |
1 引言 | 第19-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33页 |
2.1 材料 | 第20-22页 |
2.1.1 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21页 |
2.1.3 试剂 | 第21-22页 |
2.2 方法 | 第22-31页 |
2.2.1 血标本的检测 | 第22页 |
2.2.2 尿标本的检测 | 第22-31页 |
2.3 分组信息 | 第31-32页 |
2.3.1 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的定义 | 第31页 |
2.3.2 DKD分组 | 第31页 |
2.3.3 尿蛋白的分组 | 第31页 |
2.3.4 甲状腺功能分组 | 第31-32页 |
2.3.5 血脂异常 | 第32页 |
2.3.6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disease,CVD) | 第32页 |
2.4 统计方法 | 第32-33页 |
3.结果 | 第33-42页 |
3.1 住院T2DM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 | 第33页 |
3.2 T2DM伴或不伴有DKD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 | 第33-34页 |
3.3 根据UACR分组后T2DM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 | 第34-36页 |
3.4 根据eGFR分组后T2DM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 | 第36-37页 |
3.5 诊断试验检测各种评估DKD的指标 | 第37页 |
3.6 不同DKD阶段甲状腺激素的水平及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分布情况 | 第37-39页 |
3.7 T2DM患者按不同肾功能分组后尿蛋白的排泄情况 | 第39-42页 |
3.8 根据不同甲状腺功能分组后尿蛋白的排泄情况 | 第42页 |
3.9 DKD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42页 |
4 讨论 | 第42-59页 |
4.1 住院T2DM患者的总体临床特征 | 第43-44页 |
4.2 住院T2DM患者中DKD的患病情况及其临床特征 | 第44-45页 |
4.3 T2DM患者CVD的患病情况 | 第45-46页 |
4.4 T2DM患者血脂异常的患病情况 | 第46-49页 |
4.5 联合eGFR、UACR和SCr多种指标提高DKD的诊断 | 第49-51页 |
4.6 DKD患者尿蛋白的排泄情况 | 第51-55页 |
4.7 住院T2DM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分布情况 | 第55-57页 |
4.8 DKD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 | 第57-58页 |
4.9 甲状腺功能异常对尿蛋白排泄的影响 | 第58-59页 |
5 结论 | 第59-60页 |
6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7页 |
附录 个人简历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综述 | 第80-97页 |
1.概述 | 第81-82页 |
2.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eutrophilgelatinaseassociatedlipocalin,NGAL) | 第82-83页 |
3.肾损伤分子-1(kidneyinjurymolecule-1,KIM-1) | 第83-84页 |
4.正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iver-typefattyacidbindingprotein,L-FABP) | 第84-86页 |
5.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beta-glucosaminidase, NAG) | 第86页 |
6.α-1微球蛋白(alpha-1 microglobulin, A1M) | 第86-87页 |
7.β2-微球蛋白(beta 2-microglobulin, B2-M) | 第87页 |
8.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 binding protein, RBP) | 第87-88页 |
结论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