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一) 国内研究状况 | 第9-12页 |
(二)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2-14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阿拉善概况 | 第15-24页 |
一、地理位置 | 第15页 |
二、气候条件 | 第15-16页 |
三、资源禀赋 | 第16-18页 |
四、历史沿革 | 第18-20页 |
(一) 游牧西套河套——定居阿拉善 | 第18-19页 |
(二) 阿拉善和硕特特别旗正式成立 | 第19页 |
(三) 辗转阿拉善——回到阿拉善 | 第19-20页 |
五、民族构成 | 第20-24页 |
(一) 阿拉善蒙古族来源 | 第21-22页 |
(二) 阿拉善汉族来源 | 第22-23页 |
(三) 阿拉善回族的来源 | 第23-24页 |
第三章 阿拉善左旗主要民族关系回顾 | 第24-31页 |
一、蒙汉民族关系 | 第24-26页 |
二、蒙回民族关系 | 第26-28页 |
三、回汉民族关系 | 第28-31页 |
第四章 新时期影响阿拉善左旗民族关系的因素 | 第31-47页 |
一、阿拉善左旗蒙、回、汉不同的饮食文化 | 第31-34页 |
二、阿拉善左旗民族启蒙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 | 第34-36页 |
(一) 民族启蒙教育 | 第34-35页 |
(二) 民族启蒙教育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 第35-36页 |
三、民族文化内涵的差异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 第36-42页 |
(一) 民族语言文化与民族关系 | 第36-37页 |
(二) 民族服饰与民族关系 | 第37-38页 |
(三) 民族宗教与民族关系 | 第38-42页 |
四、族际通婚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 第42-47页 |
(一) 族际通婚影响各民族人口的数量 | 第45页 |
(二) 族际通婚影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 | 第45-46页 |
(三) 族际通婚对族际交往的影响 | 第46-47页 |
第五章 新时期阿拉善左旗民族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47-56页 |
一、阿拉善左旗蒙、回、汉不同的经济发展 | 第47-49页 |
(一) 阿拉善左旗蒙古族畜牧业经济发展 | 第47页 |
(二) 汉族迁入阿拉善左旗带来的农业经济发展 | 第47-48页 |
(三) 回族迁入阿拉善左旗对当地的商业经济的促进作用 | 第48页 |
(四) 民族经济发展产生的问题 | 第48-49页 |
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导致的问题 | 第49-53页 |
(一) 城乡贫富差距拉大 | 第49-51页 |
(二) 民族手工业面临的困难 | 第51-52页 |
(三) 资源开发利益共享存在的问题 | 第52-53页 |
三、城市化进程加快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 第53-54页 |
四、新时期宗教工作面临的问题 | 第54-56页 |
第六章 新时期进一步改善和巩固阿拉善左旗民族关系 | 第56-63页 |
一、如何保障各民族经济发展的平等权利 | 第56-57页 |
二、各民族与社会共同进步 | 第57-58页 |
三、进一步加强民族队伍建设 | 第58-59页 |
四、进一步巩固传统蒙、汉、回民族关系总体和谐的基础 | 第59-60页 |
五、新时期蒙汉、蒙回、回汉民族交流交融的进一步扩展 | 第60-61页 |
六、对未来各民族关系的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