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一煤矿暗回风斜井层位及断面形状选择与控制
| 致谢 | 第4-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变量注释表 | 第15-16页 |
| 1 绪论 | 第16-24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17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17-22页 |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2-24页 |
| 2 工程概况及巷道变形破坏特征 | 第24-30页 |
| 2.1 工程地质特征 | 第24-26页 |
| 2.2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测试 | 第26-27页 |
| 2.3 弱结构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 | 第27-28页 |
| 2.4 弱结构巷道围岩控制技术方法 | 第28-29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3 巷道层位及断面形状的优化研究 | 第30-53页 |
| 3.1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30-34页 |
| 3.2 模拟对比方案 | 第34-35页 |
| 3.3 围岩变形破坏特征 | 第35-51页 |
| 3.4 层位及断面形状的确定 | 第51-52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4 锚杆-锚索协调支护及合理预紧力研究 | 第53-71页 |
| 4.1 巷道变形破坏失稳过程及控制措施 | 第53-56页 |
| 4.2 锚杆支护作用及效果 | 第56-59页 |
| 4.3 锚索支护作用及效果 | 第59-63页 |
| 4.4 锚杆-锚索联合支护协调变形原理 | 第63-65页 |
| 4.5 锚杆-锚索预紧力匹配设计 | 第65-69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 5 工业性试验 | 第71-76页 |
| 5.1 巷道围岩控制方案 | 第71-74页 |
| 5.2 巷道围岩控制效果 | 第74-75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6 结论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 作者简介 | 第82-84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