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论文--油矿地质论文--钻井地质论文

综合录井工程异常预报系统研究与开发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4页
    1.1 综合录井工程异常预报现状第11页
    1.2 本文主要工作第11-12页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第12-14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第14-31页
    2.1 钻井工程及异常事故第14-18页
        2.1.1 钻井工程技术简介第14页
        2.1.2 常见钻井工程事故第14-15页
        2.1.3 钻井工程异常事故原因分析第15-16页
        2.1.4 钻井工程事故表征特征第16-18页
    2.2 工程异常事故录井响应信息第18-23页
        2.2.1 综合录井技术发展第18页
        2.2.2 工程异常事故录井信息响应第18-23页
        2.2.3 地质异常事故录井信息响应第23页
    2.3 录井参数异常标准第23-24页
    2.4 钻井异常事故预报技术第24-30页
        2.4.1 录井异常参数应用技术第24-26页
        2.4.2 录井异常参数预报钻井工程异常事故第26-30页
    2.5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工程异常预报系统开发可行性与需求分析第31-37页
    3.1 工程异常预报技术现状第31-33页
        3.1.1 常用的预报方法第31-32页
        3.1.2 工程异常预报技术缺陷第32-33页
    3.2 工程异常预报系统开发可行性分析第33-34页
        3.2.1 技术可行性分析第33-34页
        3.2.2 生命力分析第34页
    3.3 工程异常预报系统开发需求分析第34-35页
        3.3.1 钻井技术发展对综合录井提出异常事故自动预报要求第34页
        3.3.2 QSHE管理对综合录井提出异常事故自动预报要求第34-35页
        3.3.3 国际化市场发展对综合录井提出异常事故自动预报要求第35页
        3.3.4 录井技术自身发展对综合录井提出异常事故自动预报要求第35页
    3.4 系统的最终目标第35-36页
    3.5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四章 工程异常预报系统设计第37-49页
    4.1 设计目标第37页
    4.2 原理流程图第37-40页
    4.3 危险指数模型机参数配置第40-42页
        4.3.1 危险指数计算模型第40-41页
        4.3.2 危险指数计算相关参数配置第41-42页
    4.4 异常事故预报系统构建第42-47页
        4.4.1 系统知识库构建第42-43页
        4.4.2 知识获取机制构建第43-44页
        4.4.3 事故推理机制构建第44-47页
        4.4.4 事故解释器构建第47页
        4.4.5 人机交互界面构建第47页
    4.5 异常事故预报系统工作过程第47-48页
        4.5.1 信息输入与预处理第47页
        4.5.2 事故推理过程第47页
        4.5.3 系统输出第47-48页
    4.6 异常事故预报系统完善第48页
        4.6.1 原型机开发与实验第48页
        4.6.2 知识库改进与归纳第48页
    4.7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五章 钻井工程异常预报系统实现第49-62页
    5.1 异常预报系统实现第49-54页
        5.1.1 模糊化第49-50页
        5.1.2 模糊推理第50-54页
    5.2 软件开发第54-61页
        5.2.1 编程环境第54页
        5.2.2 异常预报系统软件编写第54-61页
    5.3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六章 工程异常预报系统测试与应用第62-72页
    6.1 工程异常预报系统测试第62-67页
        6.1.1 系统参数设置第62-66页
        6.1.2 自动预报功能测试第66-67页
    6.2 工程异常预报系统应用效果第67-71页
        6.2.1 井涌第67-68页
        6.2.2 井漏第68-69页
        6.2.3 刺钻具第69-70页
        6.2.4 堵水眼第70-71页
        6.2.5 气测异常第71页
    6.3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七章 结论第72-73页
    7.1 本文的主要贡献第72页
    7.2 下一步的工作展望第72-73页
致谢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WC-Co复合粉的制备工艺及机理
下一篇:发菜细胞多糖耦联循环发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