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大气科学(气象学)论文--气象基本要素、大气现象论文--水汽、凝结和降水论文--降水论文--液态降水(降雨)论文

两种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汛期江淮暴雨低涡特征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引言第8-16页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8-9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9-14页
        1.2.1 区域气候模式的研究及应用第9-11页
        1.2.2 江淮暴雨低涡的研究第11-14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4-16页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第16-21页
    2.1 资料简介第16-19页
        2.1.1 研究区域及资料介绍第16-17页
        2.1.2 未来情景介绍第17-19页
    2.2 方法简介第19-21页
        2.2.1 江淮低涡的识别方法第19页
        2.2.2 系统合成方法第19页
        2.2.3 RegCM4区域气候模式第19-20页
        2.2.4 WRF中尺度数值模式第20-21页
第三章 汛期江淮地区环境要素当代及情景特征对比第21-27页
    3.1 环境温度特征与变化趋势第21-22页
    3.2 环境湿度特征与变化趋势第22-24页
    3.3 环境风速和降水特征与变化趋势第24-26页
    3.4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四章 RegCM4模式对汛期江淮低涡模拟效果验证第27-40页
    4.1 统计特征对比第27-30页
        4.1.1 低涡的垂直尺度及生命期第27-28页
        4.1.2 暴雨低涡第28-30页
    4.2 暴雨低涡的结构特征对比第30-39页
        4.2.1 流场和涡度场第30-34页
        4.2.2 散度和垂直速度场第34-36页
        4.2.3 温湿结构特征第36-38页
        4.2.4 高低空急流第38-39页
    4.3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五章 未来两种情景下汛期江淮暴雨低涡特征预估第40-52页
    5.1 未来两种情景下低涡统计特征预估第40-42页
        5.1.1 低涡的垂直尺度及生命期第40-41页
        5.1.2 暴雨低涡第41-42页
    5.2 未来两种情景下暴雨低涡的结构特征预估第42-50页
        5.2.1 流场和涡度场第43-46页
        5.2.2 散度和垂直速度场第46-48页
        5.2.3 温湿结构特征第48-49页
        5.2.4 高低空急流第49-50页
    5.3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六章 暴雨低涡的演变特征对比第52-65页
    6.1 当代暴雨低涡演变特征第52-58页
        6.1.1 当代汛期江淮低涡时间变化对比第52-54页
        6.1.2 当代典型暴雨低涡个例数值模拟方案及结果检验第54-56页
        6.1.3 典型汛期江淮暴雨低涡特征演变第56-58页
    6.2 两种温室排放情景下汛期江淮低涡的时间变化特征对比第58-64页
        6.2.1 未来两种情景下低涡活动特征第58-60页
        6.2.2 未来两种情景下暴雨低涡移动特征第60-64页
    6.3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65-69页
    7.1 全文小结第65-67页
    7.2 存在问题与展望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6页
致谢第76-77页
作者简介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亚冬季风南边缘带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的影响
下一篇:西北地区东部近地层风与水汽的协同变化特征及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