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宝万之争”引发的资本市场监管检视 | 第11-19页 |
1.1 宝能与万科股权之争事件概述 | 第11-12页 |
1.2 宝能收购万科的手段分析 | 第12-15页 |
1.2.1 .杠杆手段之一——险资举牌 | 第12-13页 |
1.2.2 杠杆手段之二——融资融券 | 第13-14页 |
1.2.3 杠杆手段之三——收益互换 | 第14页 |
1.2.4 杠杆手段之四——股权质押 | 第14-15页 |
1.2.5 杠杆手段之五——资管计划 | 第15页 |
1.3 “宝万之争”折射出的金融市场监管问题 | 第15-19页 |
1.3.1 风险跨市传递,监管难度加大 | 第15-16页 |
1.3.2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不符合监管政策 | 第16页 |
1.3.3 融资手段嵌套,缺乏监管规则 | 第16-19页 |
第二章 我国金融市场混业经营及监管制度的现状分析 | 第19-25页 |
2.1 我国金融市场混业经营状况分析 | 第19-21页 |
2.1.1 我国金融市场混业经营的模式分类 | 第19-20页 |
2.1.2 我国金融市场混业经营面临的风险 | 第20-21页 |
2.2 我国资本市场当前的监管状况分析 | 第21-23页 |
2.2.1 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监管时期 | 第21页 |
2.2.2 证券业监管体制的发展 | 第21-22页 |
2.2.3 保险监督委员会的成立 | 第22页 |
2.2.4 我国分业监管模式的确立 | 第22页 |
2.2.5 我国当前的监管改革动向 | 第22-23页 |
2.3 我国关于金融市场监管的法律规定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我国金融市场分业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 第25-31页 |
3.1 监管机构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 | 第25页 |
3.2 企业并购重组中入市资金的风险积累问题 | 第25-27页 |
3.2.1 保险资金入市风险 | 第25-26页 |
3.2.2 杠杆收购风险 | 第26页 |
3.2.3 政策变动风险 | 第26-27页 |
3.3 防范金融交叉风险难度大 | 第27-28页 |
3.4 被动监管现象突出 | 第28页 |
3.5 多元化金融机构业务结构复杂多变 | 第28-29页 |
3.6 削弱分立监管的业务基础,限制金融创新 | 第29-31页 |
第四章 我国金融市场监管改革应遵循的理念选择 | 第31-35页 |
4.1 稳中求进,符合金融市场的监管目标 | 第31页 |
4.2 前瞻指引,加强对融资融券业务的杠杆监管 | 第31-32页 |
4.3 审慎监管,重点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 第32页 |
4.4 促进发展,引导经济脱虚向实 | 第32-33页 |
4.5 尊重市场,依法依序监管 | 第33页 |
4.6 穿透式监管,确保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 第33-35页 |
第五章 我国金融市场监管体制选择 | 第35-45页 |
5.1 国外金融监管体制借鉴 | 第35-38页 |
5.1.1 主要发达国家的监管模式 | 第35-37页 |
5.1.2 国外金融监管模式的比较 | 第37页 |
5.1.3 国外金融监管模式变革对我国的启示 | 第37-38页 |
5.2 更新监管目标与原则 | 第38-40页 |
5.2.1 监管目标 | 第38-39页 |
5.2.2 监管原则 | 第39-40页 |
5.3 金融监管模式变革的路径选择 | 第40-42页 |
5.3.1 借鉴“双峰”监管模式 | 第40-41页 |
5.3.2 完善监管联席会议制度 | 第41页 |
5.3.3 确立两两之间的沟通协商机制 | 第41-42页 |
5.4 有效实施监管的配套措施 | 第42-45页 |
5.4.1 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 | 第42页 |
5.4.2 在多个金融机构之间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 第42-43页 |
5.4.3 增强金融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和专业化水平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