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半翅目害虫论文

双生病毒在烟粉虱中肠细胞中的运输机制研究

致谢第6-8页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1 文献综述及研究目的第16-41页
    1.1 烟粉虱第16-17页
    1.2 双生病毒第17-22页
        1.2.1 双生病毒的基因组结构第18-19页
        1.2.2 菜豆金黄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第19-21页
        1.2.3 Begomovirus的危害第21-22页
    1.3 烟粉虱传播双生病毒过程第22-27页
        1.3.1 媒介昆虫传播植物病毒的机制第22-23页
        1.3.2 烟粉虱传播双生病毒的机制第23-24页
        1.3.3 烟粉虱中肠对双生病毒传播的影响第24-26页
        1.3.4 烟粉虱血淋巴对双生病毒传播的影响第26-27页
        1.3.5 烟粉虱唾液腺对双生病毒传播的影响第27页
    1.4 内体以及其他囊泡运输系统第27-31页
        1.4.1 细胞内体简介第28页
        1.4.2 早期内体第28-29页
        1.4.3 晚期内体第29-30页
        1.4.4 溶酶体第30页
        1.4.5 内体的酸化第30-31页
        1.4.6 内体在烟粉虱-双生病毒中的研究现状第31页
    1.5 泛素化通路第31-37页
        1.5.1 泛素以及泛素化概述第31页
        1.5.2 泛素化过程以及所需要的蛋白第31-32页
        1.5.3 泛素化的方式第32-33页
        1.5.4 泛素化修饰的作用第33-35页
        1.5.5 泛素化在病毒与细胞互作中的研究第35-37页
    1.6 具有血淋巴毒性的抗虫蛋白第37-39页
        1.6.1 影响蛋白毒性的因素第37-38页
        1.6.2 将毒蛋白运送至血淋巴的方法第38-39页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39-41页
        1.7.1 研究目的第40页
        1.7.2 主要内容第40-41页
2 基本材料与方法第41-59页
    2.1 供试材料第41-42页
        2.1.1 供试昆虫第41页
        2.1.2 供试植物第41页
        2.1.3 供试病毒第41-42页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第42-44页
        2.2.1 烟粉虱饲养及生态实验第42页
        2.2.2 成像仪器第42页
        2.2.3 分子生物学相关仪器第42-43页
        2.2.4 分子生物学以及其他试剂第43-44页
    2.3 常用实验技术第44-59页
        2.3.1 DNA提取方法第44-45页
        2.3.2 RNA提取方法以及反转录第45-48页
        2.3.3 分子亚克隆第48-53页
        2.3.4 双链RNA合成第53-54页
        2.3.5 蛋白质原核表达及蛋白纯化第54-56页
        2.3.6 蛋白质电泳与western blot第56-57页
        2.3.7 定量PCR第57-58页
        2.3.8 烟粉虱在植物上的适合度检测第58-59页
3 双生病毒在烟粉虱中肠上皮细胞中的运输过程第59-91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60-67页
        3.1.1 供试材料第60页
        3.1.2 化学抑制剂饲喂第60-61页
        3.1.3 双链RNA合成第61页
        3.1.4 显微注射dsRNA诱导RNA沉默第61页
        3.1.5 沉默效率检测第61页
        3.1.6 烟粉虱获毒能力检测第61页
        3.1.7 烟粉虱蜜露中的糖分检测第61-62页
        3.1.8 烟粉虱传毒能力检测第62页
        3.1.9 免疫荧光第62-63页
        3.1.10 共聚焦显微镜拍摄第63页
        3.1.11 STORM显微拍摄第63-64页
        3.1.12 凝集素亲和捕捉及质谱测序第64-67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67-87页
        3.2.1 沉默囊泡运输相关基因抑制烟粉虱获取TYLCV第67-68页
        3.2.2 Brefeldin A抑制烟粉虱获取TYLCV第68-69页
        3.2.3 TYLCV在烟粉虱中肠中的亚细胞定位第69-73页
        3.2.4 高尔基体不参与TYLCV细胞内运输第73-76页
        3.2.5 TYLCV可能位于内体或溶酶体中第76-77页
        3.2.6 早期内体在TYLCV运输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第77-80页
        3.2.7 对病毒及囊泡结构的超高分辨成像第80-82页
        3.2.8 Snx蛋白家族对烟粉虱获取病毒的影响第82-85页
        3.2.9 早期内体对其他双生病毒的传播同样起重要作用第85-87页
    3.3 讨论第87-91页
4 泛素-蛋白酶体通路对烟粉虱传毒的影响第91-103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92-95页
        4.1.1 供试材料第92页
        4.1.2 蛋白浓度测定第92-93页
        4.1.3 双生病毒对烟粉虱体内泛素化的影响第93页
        4.1.4 抑制剂饲喂对烟粉虱获取病毒的影响第93-94页
        4.1.5 蛋白酶体对烟粉虱获取病毒的影响第94页
        4.1.6 通过western bolt及免疫荧光检测CP及泛素蛋白第94-95页
    4.2 结果第95-101页
        4.2.1 双生病毒不影响烟粉虱体内泛素化以及蛋白酶体降解的整体活性第95-97页
        4.2.2 抑制蛋白酶体活性导致烟粉虱体内病毒含量升高第97-99页
        4.2.3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可能不直接参与TYLCV的降解第99-101页
    4.3 讨论第101-103页
5 利用病毒外壳与毒肽融合蛋白开发杀虫毒蛋白第103-114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104-107页
        5.1.1 供试材料第104页
        5.1.2 蛋白原核表达第104-105页
        5.1.3 蛋白浓度测定第105页
        5.1.4 显微注射毒蛋白第105-106页
        5.1.5 蛋白膜饲喂毒蛋白第106页
        5.1.6 转基因番茄的获得及对烟粉虱的影响第106-107页
    5.2 结果第107-112页
        5.2.1 蛋白表达及浓度测定第107页
        5.2.2 注射GST-Hv1a蛋白对烟粉虱的影响第107-109页
        5.2.3 GST-CP-Hv1a的经口毒性第109-110页
        5.2.4 CP-Hv1a转基因番茄对烟粉虱的影响第110-112页
    5.3 讨论第112-114页
6 总讨论第114-117页
    6.1 全文总结第114-116页
    6.2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第116页
    6.3 不足之处以及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第116-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32页
附录Ⅰ烟粉虱适应烟草过程的转录组分析第132-14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33-135页
        1.1 供试材料第133页
        1.2 烟粉虱对烟草植物的长期适应第133页
        1.3 测序样品准备第133页
        1.4 基因表达分析第133-134页
        1.5 定量验证第134页
        1.6 GO富集分析第134页
        1.7 烟粉虱飞行肌的图像分析第134-135页
        1.8 烟草腺毛对烟粉虱的影响第135页
        1.9 统计分析方法第135页
    2 结果第135-143页
        2.1 烟粉虱可以逐渐适应烟草寄主第135-136页
        2.2 烟粉虱转录组测序及分析第136-137页
        2.3 基因表达量分析第137-138页
        2.4 GO富集分析第138-140页
        2.5 烟粉虱体型以及飞行肌分析第140-142页
        2.6 烟草腺毛对烟粉虱的影响第142-143页
        2.7 烟粉虱内共生菌基因表达量变化第143页
    3 讨论第143-145页
    附录参考文献第145-147页
附录Ⅱ 本文所用病毒缩写及中英文对照第147-148页
附录Ⅲ 常用缓冲液及培养基配方第148-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黑尾叶蝉—水稻矮缩病毒—水稻三者互作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下一篇:蝶蛹金小蜂体内2种新型RNA病毒的鉴定及其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