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燃料与燃烧论文

煤与生物质掺烧过程积灰结渣特性及灰烧结特性的实验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绪论第18-44页
    1.1 研究背景第18-20页
    1.2 生物质掺烧现状第20-24页
        1.2.1 生物质能源利用形式第20-22页
        1.2.2 国内外掺烧现状第22-24页
    1.3 积灰结渣机理第24-34页
        1.3.1 灰渣的形成过程第24-29页
        1.3.2 灰的烧结过程第29-30页
        1.3.3 成灰元素第30-33页
        1.3.4 灰渣类型第33-34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34-42页
        1.4.1 理论模型研究第34-36页
        1.4.2 生物质与煤灰烧结熔融特性的实验研究第36-38页
        1.4.3 煤与生物质掺烧灰沉积的实验研究第38-42页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42-44页
第2章 实验系统介绍及生物质燃料的基础研究第44-64页
    2.1 引言第44页
    2.2 卧式炉烧结系统介绍第44-47页
    2.3 一维炉积灰结渣系统介绍第47-49页
    2.4 生物质燃料特性及磨碎特性分析第49-55页
        2.4.1 生物质燃料特性第49-51页
        2.4.2 生物质磨碎特性第51-55页
    2.5 稻壳在煤粉燃烧器中的浓淡分离特性第55-64页
        2.5.1 实验系统及浓淡分离评估方法第55-57页
        2.5.2 挡块高度的影响第57-60页
        2.5.3 给料量的影响第60-64页
第3章 生物质灰与高钠褐煤灰掺混烧结熔融特性的实验研究第64-90页
    3.1 引言第64-65页
    3.2 实验方法和流程第65-67页
        3.2.1 灰块样品制备第65-66页
        3.2.2 实验流程及图像处理方法第66-67页
    3.3 纯燃料灰块的实验结果第67-75页
        3.3.1 纯燃料灰块烧结熔融的物理特征第67-71页
        3.3.2 纯燃料灰块烧结熔融后的元素及矿物成分分布第71-75页
    3.4 煤与生物质掺混灰块的实验结果第75-85页
        3.4.1 掺混灰块烧结熔融的物理特征第75-80页
        3.4.2 掺混灰块烧结熔融后的元素及矿物质分布第80-85页
    3.5 碱酸比分析及化学平衡计算第85-88页
        3.5.1 碱酸比分析第85-86页
        3.5.2 化学平衡计算第86-88页
    3.6 本章小结第88-90页
第4章 生物质灰与煤灰掺混烧结过程中气泡形成特性的研究第90-107页
    4.1 引言第90-91页
    4.2 实验方法第91-94页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94-105页
        4.3.1 烧结过程中灰块的形态特征第94-98页
        4.3.2 烧结过程中的气泡参数分析第98-100页
        4.3.3 烧结过程中灰块的矿物成分分析第100-103页
        4.3.4 气泡内冷凝物质成分分析第103-104页
        4.3.5 化学平衡计算第104-105页
    4.4 本章小结第105-107页
第5章 生物质灰对高/低熔点烟煤灰烧结特性的影响研究第107-123页
    5.1 引言第107页
    5.2 实验方法和燃料特性分析第107-108页
    5.3 生物质灰与高熔点煤灰掺混烧结实验结果第108-114页
        5.3.1 灰块烧结后的物理特征第108-111页
        5.3.2 灰块烧结后的元素及矿物成分分布第111-114页
    5.4 生物质灰与低熔点煤灰掺混烧结实验结果第114-120页
        5.4.1 灰块烧结后的物理特征第114-117页
        5.4.2 灰块烧结后的元素及矿物成分分布第117-120页
    5.5 化学平衡计算第120-121页
    5.6 本章小结第121-123页
第6章 木屑与高熔点煤掺烧的积灰结渣特性第123-145页
    6.1 引言第123页
    6.2 实验流方法和流程第123-128页
        6.2.1 实验流程及燃料分析第123-126页
        6.2.2 测量及分析方法第126-128页
    6.3 木屑掺烧比例对积灰的影响第128-139页
        6.3.1 灰渣的生长过程及物理特征第128-134页
        6.3.2 灰渣各层的矿物成分分布第134-137页
        6.3.3 飞灰的物理特征与矿物成分分布第137-139页
    6.4 炉膛温度对掺烧积灰的影响第139-143页
        6.4.1 不同炉膛温度下灰渣的生长过程及物理特征第139-142页
        6.4.2 不同炉膛温度下灰渣的矿物成分分布第142-143页
    6.5 本章小结第143-145页
第7章 氧化钙添加剂对高熔点煤积灰结渣特性的影响第145-158页
    7.1 引言第145-146页
    7.2 实验方法和燃料特性分析第146-148页
    7.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148-157页
        7.3.1 灰渣的生长过程第148-151页
        7.3.2 氧化钙添加剂对烟气成分的影响第151-152页
        7.3.3 氧化钙添加剂对飞灰的影响第152-157页
    7.4 本章小结第157-158页
第8章 木屑与玉米秸秆对低熔点煤结渣的影响研究第158-178页
    8.1 引言第158-159页
    8.2 实验方法和燃料特性分析第159-161页
    8.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161-176页
        8.3.1 灰渣的生长过程第161-165页
        8.3.2 热流密度第165-169页
        8.3.3 灰渣的矿物质成分分析第169-172页
        8.3.4 灰渣的微观结构及元素分布第172-174页
        8.3.5 掺烧生物质对飞灰的影响第174-176页
    8.4 本章小结第176-178页
第9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78-183页
    9.1 全文总结第178-181页
        9.1.1 研究成果及结论第178-181页
        9.1.2 创新点第181页
    9.2 下一步工作展望第181-183页
参考文献第183-205页
作者简介第205-206页

论文共2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煤/生物质Oxy-CO2和Oxy-H2O燃烧及氮转化特性与掺混类型辨识研究
下一篇:制革污泥与煤在流化床内的共处置燃烧和铬迁移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