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燃料与燃烧论文

煤/生物质Oxy-CO2和Oxy-H2O燃烧及氮转化特性与掺混类型辨识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符号清单第16-24页
1. 绪论第24-51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24-26页
    1.2. 先进燃烧技术第26-30页
        1.2.1. Oxy-CO_2燃烧技术第26-28页
        1.2.2. Oxy-H_2O燃烧技术第28-30页
    1.3. 着火和燃烧特性及CO_2和H_2O对其影响的研究现状第30-37页
        1.3.1. 着火和燃烧特性研究现状第30-34页
        1.3.2. CO_2对着火和燃烧特性影响的研究现状第34-36页
        1.3.3. H_2O对着火和燃烧特性影响的研究现状第36-37页
    1.4. NOx和N_2O形成和还原/分解机理及CO_2和H_2O对其影响的研究现状第37-44页
        1.4.1. NO和N_20的生成第37-39页
        1.4.2. NO的还原和N_2O的分解第39-40页
        1.4.3. CO_2对NOx和N_2O排放影响的研究现状第40-41页
        1.4.4. H_2O对NOx和N_2O排放影响的研究现状第41-43页
        1.4.5. 脱挥发分阶段和焦炭燃烧阶段NOx和N_2O排放特性的研究现状第43-44页
    1.5. 煤和生物质掺烧技术及其研究现状第44-46页
        1.5.1. 煤和生物质掺烧技术第44-45页
        1.5.2. 煤和生物质掺烧燃烧特性研究现状第45-46页
        1.5.3. 煤和生物质掺烧NOx排放特性研究现状第46页
    1.6.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燃料类型在线辨识技术研究现状第46-48页
        1.6.1. 先进火焰监测技术研究现状第47页
        1.6.2. 基于火焰特征的燃料类型在线辨识研究现状第47-48页
    1.7.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组织第48-51页
2. 管式炉实验系统和中试一维炉试验系统第51-67页
    2.1. 引言第51页
    2.2. 管式炉实验系统第51-62页
        2.2.1. 主反应器第51-53页
        2.2.2. 蒸汽发生器第53-54页
        2.2.3. 配气系统第54-56页
        2.2.4. 火焰图像监测系统第56-58页
        2.2.5. 恒温TG系统第58-59页
        2.2.6. 烟气采集系统第59-62页
    2.3. 中试一维炉试验系统第62-65页
        2.3.1. 0.3 MW-维炉第62-63页
        2.3.2. 火焰光谱监测系统第63-65页
    2.4. 黑体辐射炉第65-67页
3. Oxy-CO_2流化床燃烧条件下煤/生物质单颗粒的着火及燃烧特性第67-82页
    3.1. 引言第67页
    3.2. 实验部分第67-69页
        3.2.1. 燃烧特性第67-68页
        3.2.2. 实验步骤及工况第68-69页
    3.3. 分析方法第69-72页
        3.3.1. 图像处理第69页
        3.3.2. 双色法测温第69-71页
        3.3.3. 着火和燃烧分析表征第71-72页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72-80页
        3.4.1. 着火及燃烧现象第72-74页
        3.4.2. 着火延迟时间第74-75页
        3.4.3. 挥发分火焰温度和挥发分燃烧时间第75-78页
        3.4.4. 焦炭燃烧温度和焦炭燃尽时间第78-80页
    3.5. 本章小结第80-82页
4. 低温Oxy-H_2O燃烧条件下煤/生物质单颗粒的着火及燃烧特性第82-94页
    4.1. 引言第82页
    4.2. 实验部分第82-83页
        4.2.1. 燃烧特性第82页
        4.2.2. 实验步骤及工况第82-83页
    4.3. 分析方法第83页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83-92页
        4.4.1. 着火及燃烧现象第83-85页
        4.4.2. 着火延迟时间第85-87页
        4.4.3. 挥发分火焰温度和挥发分燃烧时间第87-89页
        4.4.4. 焦炭燃烧温度和焦炭燃尽时间第89-92页
    4.5. 本章小结第92-94页
5. Oxy-CO_2流化床燃烧条件下煤/生物质单颗粒脱挥发分和焦炭燃烧阶段的NO和N_2O排放特性第94-117页
    5.1. 引言第94-95页
    5.2. 实验部分第95-98页
        5.2.1. 燃料特性第95-96页
        5.2.2. 燃料样品氮分布第96-97页
        5.2.3. 实验步骤及工况第97-98页
    5.3. 分析方法第98-99页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99-115页
        5.4.1. NO和N_2O排放特性第99-103页
        5.4.2. 温度对NO和N_2O排放的影响第103-105页
        5.4.3. CO_2浓度对NO和N_2O排放的影响第105-107页
        5.4.4. 气氛和O_2浓度对NO和N_2O排放的影响第107-109页
        5.4.5. H_2O添加对NO和N_2O排放的影响第109-111页
        5.4.6. 燃料种类对NO和N_2O排放的影响第111-115页
    5.5. 本章小结第115-117页
6. 低温Oxy-H_2O燃烧条件下煤/生物质单颗粒脱挥发分和焦炭燃烧阶段的NO和N_2O排放特性第117-137页
    6.1. 引言第117页
    6.2. 实验部分第117-118页
        6.2.1. 燃料特性第117页
        6.2.2. 实验步骤及工况第117-118页
    6.3. 分析方法第118页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118-135页
        6.4.1.O_2/N_2和O_2/H_2O气氛中NO和N_2O排放特性第118-124页
        6.4.2.O_2/N_2和O_2/H_2O气氛中温度对NO和N_2O排放的影响第124-128页
        6.4.3.O_2/N_2和O_2/H_2O气氛中O_2浓度对NO和N_2O排放的影响第128-131页
        6.4.4.O_2/N_2和O_2/H_2O气氛中燃料种类对NO和N_2O排放的影响第131-135页
    6.5. 本章小结第135-137页
7. Oxy-CO_2和Oxy-H_2O燃烧条件下煤和生物质掺烧过程中的NO排放特性第137-144页
    7.1. 引言第137页
    7.2. 实验部分第137-138页
        7.2.1. 燃料特性第137页
        7.2.2. 实验步骤及工况第137-138页
    7.3. 分析方法第138页
    7.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138-143页
        7.4.1. 掺烧比例的影响第138-140页
        7.4.2. 掺烧煤种的影响第140-141页
        7.4.3. 掺烧生物质种类的影响第141-142页
        7.4.4. O_2浓度的影响第142-143页
    7.5. 本章小结第143-144页
8. 基于SVM算法的煤和生物质掺混类型在线辨识研究第144-160页
    8.1. 引言第144页
    8.2. 实验第144-145页
        8.2.1. 燃料特性第144-145页
        8.2.2. 实验步骤及工况第145页
    8.3. 方法第145-153页
        8.3.1. 光谱仪标定第145-146页
        8.3.2. 火焰光谱特征量第146-150页
        8.3.3. ReliefF算法第150页
        8.3.4. SVM算法第150-153页
        8.3.5. 煤和生物质掺混种类及比例在线辨识方法第153页
    8.4.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153-158页
        8.4.1. 火焰光谱特征第153-155页
        8.4.2. 特征量敏感度分析和最优特征量组合第155-157页
        8.4.3. 最优采样数量选择第157-158页
        8.4.4. 辨识正确及错误结果分析第158页
    8.5. 本章小结第158-160页
9. 全文总结和展望第160-164页
    9.1. 全文总结第160-162页
        9.1.1. 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第160-162页
        9.1.2. 主要创新点第162页
    9.2. 下一步工作展望第162-164页
参考文献第164-184页
作者简介第184-185页
    教育背景第184页
    发表论文第184-185页
    获奖经历第185页
    项目经历第185页

论文共1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振荡流基本特性及其对斯特林循环关键部件传热传质的影响
下一篇:煤与生物质掺烧过程积灰结渣特性及灰烧结特性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