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引言 | 第6-7页 |
1 刘禹锡“天人相分”法律思想的产生与承继 | 第7-13页 |
1.1 刘禹锡“天人相分”法律思想产生的背景 | 第7-10页 |
1.1.1 刘禹锡的个人经历 | 第7-9页 |
1.1.2 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9-10页 |
1.2 刘禹锡“天人相分”法律思想的承继 | 第10-13页 |
1.2.1 对孔孟“天人合一”的批判与承继 | 第10页 |
1.2.2 对荀子“天人之分”的继承发展 | 第10-11页 |
1.2.3 对汉代“天道无为”思想的继承发展 | 第11-13页 |
2 刘禹锡“天人相分”法律思想的内容 | 第13-24页 |
2.1 “天人相分”的概述 | 第13-17页 |
2.1.1 天的概念 | 第13-14页 |
2.1.2 人的概念 | 第14页 |
2.1.3 天与人的关系 | 第14-17页 |
2.2 刘禹锡“天人相分”法律思想的内涵 | 第17-24页 |
2.2.1 “用天之利,立人之纪”的立法观 | 第17-18页 |
2.2.2 “一遵乎诏条”的守法观 | 第18-20页 |
2.2.3 “信赏罚以格物”的赏罚观 | 第20页 |
2.2.4 “人之道在法制”的治国观 | 第20-21页 |
2.2.5 “法以砥焉,化愚为智”的法的作用 | 第21-23页 |
2.2.6 “公私分明”的价值观 | 第23-24页 |
3 刘禹锡“天人相分”法律思想的评析 | 第24-30页 |
3.1 与同时代韩愈、柳宗元天人观的比较 | 第24-27页 |
3.2 刘禹锡“天人相分”思想同西方中世纪天人观的不同 | 第27-28页 |
3.3 刘禹锡“天人相分”法律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 第28-30页 |
4 结语 | 第30-31页 |
致谢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