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城市细颗粒物本地排放源识别与区域输送影响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3-26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3-14页
    1.2 大气细颗粒物源解析研究现状第14-22页
        1.2.1 基于源清单的一次污染物排放贡献分析第14-18页
        1.2.2 基于观测的受体模型源解析第18-20页
        1.2.3 基于空气质量模型的污染来源解析第20-22页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第22-23页
        1.3.1 研究目标第22页
        1.3.2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3页
    1.4 技术路线第23-25页
    1.5 本文结构第25-26页
第2章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第26-47页
    2.1 基于排放源清单的一次污染物排放特征分析方法第26-30页
        2.1.1 大气污染物排放源分类第26页
        2.1.2 排放清单估算方法第26-27页
        2.1.3 时空分配因子建立第27-30页
    2.2 基于空气质量模型的颗粒物来源解析方法第30-38页
        2.2.1 区域空气质量模拟平台搭建第30-34页
        2.2.2 区域空气质量模拟平台验证第34-35页
        2.2.3 PSAT颗粒物来源识别方法第35-38页
    2.3 数据来源第38-45页
        2.3.1 活动水平数据第38-44页
        2.3.2 排放因子第44-45页
    2.4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3章 案例城市介绍第47-57页
    3.1 社会经济活动水平第47-50页
        3.1.1 经济与能源第47-49页
        3.1.2 交通发展第49-50页
    3.2 空气质量现状特征第50-54页
        3.2.1 大气污染物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第50-53页
        3.2.2 首要污染物浓度和超标率第53-54页
    3.3 气象特征第54-55页
    3.4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4章 案例城市排放源清单与一次污染物排放特征第57-73页
    4.1 排放源清单第57-58页
    4.2 污染物排放源分担率分析第58-67页
        4.2.1 固定燃烧源第61-62页
        4.2.2 工业过程源第62-63页
        4.2.3 道路移动源第63-64页
        4.2.4 非道路移动源第64-65页
        4.2.5 有机溶剂使用源第65页
        4.2.6 扬尘源第65-66页
        4.2.7 生物质燃烧源第66页
        4.2.8 农牧源第66-67页
    4.3 污染物排放空间分布特征第67-70页
    4.4 不确定性分析第70-71页
    4.5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5章 案例城市细颗粒物本地排放源与区域输送贡献第73-97页
    5.1 模拟系统验证与评价第73-79页
        5.1.1 气象模拟评价第73-74页
        5.1.2 空气质量模拟评价第74-79页
    5.2 细颗粒物(PM2.5)浓度贡献率第79-86页
        5.2.1 区域输送贡献第80-82页
        5.2.2 本地排放源贡献第82-86页
    5.3 其他大气污染物浓度贡献率第86-95页
        5.3.1 可吸入颗粒物(PM10)第87-90页
        5.3.2 二氧化硫(SO2)第90-93页
        5.3.3 氮氧化物(NOX)第93-95页
    5.4 本章小结第95-97页
主要结论和建议第97-100页
    主要结论第97-98页
    未来工作建议第98-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5页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105-106页
致谢第106-107页
附件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林克明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与勷勤大学工学院建筑设计法比较研究
下一篇:酱油鲜味肽的分离纯化鉴定及呈味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