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中药实验药理论文

化肝通络方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小鼠模型的药效学研究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前言第11-12页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第12-23页
    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概述第12-18页
        1.1 流行病学统计第12页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第12-14页
            1.2.1 遗传因素第12-13页
            1.2.2 环境因素第13页
            1.2.3 免疫因素第13-14页
            1.2.4 药物和感染因素第14页
        1.3 临床表现第14-15页
        1.4 诊断及鉴别诊断第15-16页
        1.5 治疗第16-17页
            1.5.1 熊去氧胆酸(UDCA)第16页
            1.5.2 免疫抑制剂第16-17页
            1.5.3 联合治疗策略第17页
        1.6 预后第17-18页
    2. 祖国医学对PBC的概述第18-22页
        2.1 当代中医学各家诊治PBC经验撷英第18-21页
        2.2 化肝通络方组方规律探讨及药理学研究撷要第21-22页
    3. 小结第22-23页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第23-50页
    第一章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动物模型的建立与鉴定第23-35页
        实验目的第23页
        1. 实验材料第23-24页
            1.1 实验动物第23页
            1.2 药物与试剂第23页
            1.3 主要仪器第23-24页
        2. 实验方法第24-29页
            2.1 PBC小鼠模型的建立第24页
            2.2 取材第24-25页
            2.3 PBC小鼠模型的鉴定第25-28页
                2.3.1 肝脏生化检测第25页
                2.3.2 肝脏病理常规染色第25-26页
                2.3.3 肝组织中CD4~+、CD8~+T淋巴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第26-28页
                2.3.4 自身抗体检测第28页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第28-29页
        3. 实验结果第29-34页
            3.1 小鼠一般状态第29页
            3.2 空白组与模型组小鼠体重及肝脏变化比较第29-31页
            3.3 空白组与模型组小鼠生化指标比较第31页
            3.4 空白组与模型组小鼠血清AMA/M2比较第31页
            3.5 空白组与模型组小鼠肝脏组织HE染色病理形态变化第31-32页
            3.6 免疫组化检测小鼠肝脏组织中CD4~+、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第32-34页
        附图 造模期间各组肝脏病理动态观察第34-35页
    第二章 化肝通络方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预防作用研究第35-41页
        实验目的第35页
        1. 实验材料第35页
            1.1 实验动物第35页
            1.2 药物与试剂第35页
        2. 实验方法第35-36页
            2.1 重建PBC小鼠模型并分组给药第35-36页
            2.2 取材第36页
                2.2.1 肝脏生化检测第36页
                2.2.2 肝脏病理常规染色第36页
        3. 实验结果第36-40页
            3.1 小鼠一般状态第36-37页
            3.2 给药期间组小鼠体重变化趋势第37页
            3.3 预防给药各组第20周小鼠生化指标比较第37-38页
            3.4 预防给药各组小鼠血清AMA/M2比较第38页
            3.5 预防给药组小鼠肝脏组织HE染色病理形态变化第38-40页
        附图 预防给药各组肝脏病理动态观察第40-41页
    第三章 化肝通络方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治疗作用研究第41-50页
        实验目的第41页
        1. 实验材料第41-42页
            1.1 实验动物第41页
            1.2 药物与试剂第41页
            1.3 主要仪器第41-42页
        2. 实验方法第42-45页
            2.1 重建PBC小鼠模型及分组给药第42页
            2.2 处死、取材第42页
            2.3 肝脏生化检测第42页
            2.4 肝脏病理常规染色第42-43页
            2.5 QPCR法检测肝组织中α-Ⅰ胶原的表达第43-45页
                2.5.1 RNA的提取第43页
                2.5.2 Real-time PCR引物合成第43-44页
                2.5.3 cDNA的合成第44页
                2.5.4 荧光实时定量第44-45页
                2.5.5 数据分析第45页
        3. 实验结果第45-49页
            3.1 小鼠一般状态第45-46页
            3.2 各组小鼠生化指标比较第46页
            3.3 各组小鼠血清AMA/M2比较第46-47页
            3.4 各组小鼠肝脏组织HE染色病理形态变化第47-48页
            3.5 Q-PCR检测肝组织中α-Ⅰ胶原的表达第48-49页
        附图 治疗给药各组肝脏病理动态观察第49-50页
第三部分 讨论第50-55页
    1.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动物模型的选择第50-51页
    2. 化肝通络方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预防作用第51-53页
    3. 化肝通络方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治疗作用第53-54页
    4. 不足与展望第54-55页
结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60-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补骨脂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备及其逆转耐药细胞活性研究
下一篇:用药知识在学龄前儿童家长群体中的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基于健康传播视角对河北省邯郸市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