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4-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6页 |
1.1 细胞凋亡概述 | 第18-20页 |
1.2 P21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 第20-25页 |
1.2.1 P21的基本结构 | 第20-21页 |
1.2.2 P21的表达调控 | 第21-22页 |
1.2.3 P21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22-24页 |
1.2.4 P21与PI3K/Akt信号通路的相关性 | 第24-25页 |
1.3 氧化应激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25-31页 |
1.3.1 活性氧与细胞凋亡 | 第25页 |
1.3.2 抗氧化应激通路Nrf2/HO-1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 第25-31页 |
1.4 绿原酸研究进展 | 第31-35页 |
1.4.1 绿原酸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 第31-32页 |
1.4.2 绿原酸的抗氧化作用 | 第32页 |
1.4.3 绿原酸的抗炎作用 | 第32-33页 |
1.4.4 绿原酸的抗菌作用 | 第33页 |
1.4.5 绿原酸的抗肿瘤作用 | 第33-34页 |
1.4.6 绿原酸的抗凋亡作用 | 第34-35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5-36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35页 |
1.5.2 研究目的 | 第35-36页 |
第二章 地塞米松对小鼠MC3T3-E1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36-56页 |
2.1 引言 | 第36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6-46页 |
2.2.1 细胞株 | 第36页 |
2.2.2 试验仪器和试剂 | 第36-38页 |
2.2.3 主要溶液配制 | 第38-40页 |
2.2.4 试验方法 | 第40-46页 |
2.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6页 |
2.3 结果 | 第46-53页 |
2.3.1 地塞米松对MC3T3-E1细胞活力的影响 | 第46-47页 |
2.3.2 地塞米松对MC3T3-E1细胞LDH释放的影响 | 第47-48页 |
2.3.3 地塞米松对MC3T3-E1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48页 |
2.3.4 地塞米松对MC3T3-E1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48-50页 |
2.3.5 地塞米松对MC3T3-E1细胞Caspase酶活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2.3.7 Caspase抑制剂对MC3T3-E1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51-52页 |
2.3.8 地塞米松对MC3T3-E1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52-53页 |
2.4 讨论 | 第53-55页 |
2.4.1 地塞米松的细胞毒性作用 | 第53页 |
2.4.2 地塞米松诱导细胞凋亡和损伤 | 第53-54页 |
2.4.3 地塞米松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信号通路 | 第54-55页 |
2.5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三章 PI3K/Akt通路在地塞米松诱导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 第56-71页 |
3.1 引言 | 第56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6-59页 |
3.2.1 细胞株 | 第56页 |
3.2.2 试验仪器和试剂 | 第56-57页 |
3.2.3 主要溶液配制 | 第57-58页 |
3.2.4 试验方法 | 第58-59页 |
3.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9页 |
3.3 结果 | 第59-69页 |
3.3.1 地塞米松对p-Akt蛋白水平的影响 | 第59-60页 |
3.3.2 LY294002和IGF-1对p-Akt蛋白水平的影响 | 第60-61页 |
3.3.3 LY294002和IGF-1对MC3T3-E1细胞活力的影响 | 第61-62页 |
3.3.4 LY294002和IGF-1对MC3T3-E1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62-63页 |
3.3.5 LY294002和IGF-1对MC3T3-E1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63-66页 |
3.3.6 LY294002和IGF-1对MC3T3-E1细胞内超氧化物生成的影响 | 第66-67页 |
3.3.7 LY294002和IGF-1对MC3T3-E1细胞caspase酶活性的影响 | 第67页 |
3.3.8 LY294002和IGF-1对MC3T3-E1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67-69页 |
3.4 讨论 | 第69-70页 |
3.4.1 地塞米松对PI3K/Akt通路的抑制作用 | 第69页 |
3.4.2 PI3K/Akt对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 | 第69-70页 |
3.5 小结 | 第70-71页 |
第四章 P21在地塞米松诱导MC3T3-E1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 第71-90页 |
4.1 引言 | 第71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71-76页 |
4.2.1 细胞株 | 第71页 |
4.2.2 试验仪器和试剂 | 第71-72页 |
4.2.3 主要溶液配制 | 第72-73页 |
4.2.4 试验方法 | 第73-75页 |
4.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75-76页 |
4.3 结果 | 第76-86页 |
4.3.1 地塞米松对p21蛋白水平的影响 | 第76页 |
4.3.2 地塞米松对p21蛋白稳定性的影响 | 第76-77页 |
4.3.3 地塞米松对p21蛋白细胞定位的影响 | 第77-78页 |
4.3.4 LY294002和IGF-1对p21蛋白水平的影响 | 第78-79页 |
4.3.5 LY294002和IGF-1对p21蛋白稳定性的影响 | 第79-80页 |
4.3.6 LY294002和IGF-1对p21蛋白细胞定位的影响 | 第80-81页 |
4.3.7 P21 siRNA转染效率检测结果 | 第81页 |
4.3.8 P21低表达对MC3T3-E1细胞活力的影响 | 第81-82页 |
4.3.9 P21低表达对MC3T3-E1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82-83页 |
4.3.10 P21低表达对MC3T3-E1细胞内ROS和超氧化物生成的影响 | 第83-85页 |
4.3.11 P21低表达对Nrf2/HO-1通路的影响 | 第85-86页 |
4.4 讨论 | 第86-89页 |
4.4.1 地塞米松对p21蛋白水平、稳定性和亚细胞定位的影响 | 第86-87页 |
4.4.2 PI3K/Akt通路对p21蛋白水平、稳定性和亚细胞定位的影响 | 第87页 |
4.4.3 p21对地塞米松诱导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 | 第87-88页 |
4.4.4 p21对细胞内ROS生成和Nrf2/HO-1通路的调控作用 | 第88-89页 |
4.5 小结 | 第89-90页 |
第五章 绿原酸对地塞米松诱导MC3T3-E1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 第90-101页 |
5.1 引言 | 第90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90-92页 |
5.2.1 细胞株 | 第90页 |
5.2.2 试验仪器和试剂 | 第90-91页 |
5.2.3 主要溶液配制 | 第91页 |
5.2.4 试验方法 | 第91-92页 |
5.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92页 |
5.3 结果 | 第92-98页 |
5.3.1 绿原酸对MC3T3-E1细胞活力的影响 | 第92-93页 |
5.3.2 绿原酸对地塞米松诱导MC3T3-E1细胞毒性的影响 | 第93-94页 |
5.3.3 绿原酸对地塞米松诱导MC3T3-E1细胞损伤的调节 | 第94-96页 |
5.3.4 绿原酸对地塞米松诱导MC3T3-E1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96-97页 |
5.3.5 绿原酸对地塞米松诱导MC3T3-E1细胞caspase酶活性的调节 | 第97页 |
5.3.6 绿原酸对地塞米松诱导MC3T3-E1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调控 | 第97-98页 |
5.4 讨论 | 第98-100页 |
5.4.1 绿原酸减轻地塞米松的细胞毒性作用 | 第98-99页 |
5.4.2 绿原酸改善地塞米松诱导的细胞凋亡和损伤 | 第99页 |
5.4.3 绿原酸抑制地塞米松激活的线粒体凋亡通路 | 第99-100页 |
5.5 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六章 绿原酸激活Nrf2/HO-1通路提高成骨细胞抗氧化能力 | 第101-115页 |
6.1 引言 | 第101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101-104页 |
6.2.1 细胞株 | 第101页 |
6.2.2 试验仪器和试剂 | 第101-102页 |
6.2.3 主要溶液配制 | 第102-103页 |
6.2.4 试验方法 | 第103页 |
6.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03-104页 |
6.3 结果 | 第104-111页 |
6.3.1 绿原酸激活Nrf2诱导成骨细胞HO-1蛋白表达 | 第104-105页 |
6.3.2 绿原酸激活HO-1发挥细胞保护作用 | 第105-106页 |
6.3.3 绿原酸促进Akt的磷酸化 | 第106-107页 |
6.3.4 绿原酸激活PI3K/Akt促进Nrf2入核及HO-1蛋白表达 | 第107-108页 |
6.3.5 绿原酸抑制地塞米松诱导MC3T3-E1细胞超氧化物的生成 | 第108-109页 |
6.3.6 绿原酸调节地塞米松作用下的细胞Nrf2/HO-1通路 | 第109-111页 |
6.4 讨论 | 第111-114页 |
6.4.1 绿原酸激活Nrf2/HO-1抗氧化通路 | 第111-112页 |
6.4.2 绿原酸激活PI3K/Akt介导的Nrf2/HO-1通路发挥保护作用 | 第112-113页 |
6.4.3 绿原酸对地塞米松诱导细胞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 | 第113-114页 |
6.5 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创新点 | 第115-116页 |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15页 |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15页 |
7.3 有待解决的问题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作者简介 | 第134-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