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海洋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含氮化合物联合胁迫下对球形棕囊藻抑藻机制的初探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绪论第9-21页
    1.1 球形棕囊藻赤潮概述第9-12页
        1.1.1 棕囊藻的分布及生长特点第9-10页
        1.1.2 棕囊藻赤潮的危害第10-11页
        1.1.3 棕囊藻赤潮的治理第11-12页
    1.2 溶藻活性物质的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溶藻活性物质的种类第13页
        1.2.2 溶藻机理的研究概况第13-14页
        1.2.3 含氮化合物的联合抑藻效应评价第14-16页
    1.3 棕囊藻毒素的研究概况第16-18页
        1.3.1 棕囊藻产生的毒素第16-17页
        1.3.2 藻毒素的降解方法第17-18页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第18-20页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8页
        1.4.2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3 技术路线图第19-20页
    1.5 论文创新点第20-21页
2.含氮化合物对球形棕囊藻的单一和联合抑藻效应第21-30页
    2.1 试剂与仪器第21-24页
        2.1.1 藻种及培养条件第21-22页
        2.1.2 实验药品和试剂配制第22-23页
        2.1.3 主要仪器第23-24页
    2.2 实验方法第24-25页
        2.2.1 三种含氮化合物对球形棕囊藻的单一抑藻测试第24页
        2.2.2 联合抑藻测试第24-25页
        2.2.3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25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5-29页
        2.3.1 三种含氮化合物对球形棕囊藻的单一抑藻效应第25-26页
        2.3.2 三种含氮化合物对球形棕囊藻的联合抑藻效应第26-29页
    2.5 本章小结第29-30页
3.含氮化合物对球形棕囊藻抗氧化系统和细胞结构的影响第30-44页
    3.1 试剂与仪器第30-31页
        3.1.1 主要试剂及材料第30-31页
        3.1.2 主要仪器第31页
    3.2 实验方法第31-37页
        3.2.1 粗酶液的制备第31-32页
        3.2.2 藻细胞活性氧(ROS)测定第32页
        3.2.3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第32页
        3.2.4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第32-33页
        3.2.5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第33-34页
        3.2.6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第34-35页
        3.2.7 观察细胞形貌的变化第35-36页
        3.2.8 观察细胞内部结构的变化第36页
        3.2.9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36-3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7-43页
        3.3.1 含氮化合物胁迫下藻细胞ROS的变化第37-38页
        3.3.2 含氮化合物胁迫下藻细胞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第38页
        3.3.3 含氮化合物胁迫下藻细胞MDA含量的变化第38-39页
        3.3.4 含氮化合物胁迫下SOD酶活性的变化第39-40页
        3.3.5 含氮化合物胁迫下CAT酶活性的变化第40-41页
        3.3.6 含氮化合物胁迫下藻细胞形貌和内部结构的影响第41-43页
    3.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4.含氮化合物对球形棕囊藻毒素的影响第44-56页
    4.1 试剂与仪器第44-45页
        4.1.1 主要试剂及材料第44页
        4.1.2 主要仪器第44-45页
        4.1.3 柠檬酸钠缓冲溶液的配制第45页
    4.2 实验方法第45-47页
        4.2.1 藻毒素的提取第45页
        4.2.2 含氮化合物对球形棕囊藻溶血活性的影响第45-46页
        4.2.3 HPLC检测球形棕囊藻毒素的成分第46页
        4.2.4 GC-MS分析检测棕囊藻脂肪酸第46-4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7-55页
        4.3.1 含氮化合物对棕囊藻过滤液的溶血活性变化影响第47-48页
        4.3.2 含氮化合物对棕囊藻胞内毒素溶血活性的影响第48-49页
        4.3.3 含氮化合物单一和联合胁迫下对棕囊藻毒成分的影响第49-52页
        4.3.4 含氮化合物单一和联合胁迫下对棕囊藻脂肪酸成分的影响第52-55页
    4.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5.结论与展望第56-58页
    5.1 结论第56-57页
    5.2 展望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6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6-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种化学氧化技术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效果比较研究
下一篇:全氟辛酸和全氟辛烷磺酸在水稻土不同粒径组分中的吸附行为及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