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两种化学氧化技术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效果比较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1章 引言第12-26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PAHs的定义、来源及危害第13-14页
        1.2.1 PAHs的定义第13页
        1.2.2 PAHs的来源第13页
        1.2.3 PAHs的危害第13-14页
    1.3 PAHs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第14-16页
        1.3.1 物理修复第15页
        1.3.2 生物修复第15-16页
        1.3.3 化学修复第16页
    1.4 化学氧化技术第16-23页
        1.4.1 H_2O_2第16-17页
        1.4.2 O_3第17-18页
        1.4.3 过硫酸盐第18-19页
        1.4.4 高锰酸盐第19-20页
        1.4.5 化学氧化技术修复PAHs污染土壤效果的影响因素第20-23页
            1.4.5.1 土壤性质第20-22页
            1.4.5.2 污染物特性第22页
            1.4.5.3 氧化条件第22-23页
        1.4.6 化学氧化技术研究的不足第23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3-26页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3-24页
        1.5.2 研究内容第24-25页
        1.5.3 技术路线第25-26页
第2章 两种化学氧化技术对土壤中PAHs去除效果的研究第26-44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6-35页
        2.1.1 供试土样第26-29页
        2.1.2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29-30页
        2.1.3 实验方法第30-35页
            2.1.3.1 土壤氧化剂需要量(SOD)的确定第30-31页
            2.1.3.2 土壤氧化试验方法第31-32页
            2.1.3.3 氧化剂消耗率的测定第32-33页
            2.1.3.4 土壤中PAHs含量测定方法第33-35页
        2.1.4 数据分析第35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5-42页
        2.2.1 土壤氧化剂需要量(SOD)第35-36页
        2.2.2 氧化剂消耗量随时间的变化第36-37页
        2.2.3 两种化学氧化技术对总PAHs的去除效果第37-38页
        2.2.4 两种化学氧化技术对LMW-PAHs和HMW-PAHs的去除效果第38-40页
        2.2.5 两种化学氧化技术对PAH单体的去除效果第40-42页
    2.3 讨论第42-43页
    2.4 小结第43-44页
第3章 两种化学氧化技术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第44-56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44-48页
        3.1.1 供试土壤第44页
        3.1.2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44-46页
        3.1.3 测定方法第46-48页
            3.1.3.1 土壤pH测定第46页
            3.1.3.2 土壤总有机碳(TOC)测定第46页
            3.1.3.3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测定第46-47页
            3.1.3.4 土壤粒径分布和比表面积测定第47页
            3.1.3.5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测定第47页
            3.1.3.6 土壤碳酸盐含量测定第47-48页
            3.1.3.7 土壤中游离氧化铁含量测定第48页
        3.1.4 数据分析第48页
    3.2 结果和分析第48-54页
        3.2.1 土壤pH变化第48-49页
        3.2.2 土壤TOC变化第49-50页
        3.2.3 土壤CEC变化第50-51页
        3.2.4 土壤粒径分布和比表面积变化第51-52页
        3.2.5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变化第52-53页
        3.2.6 土壤碳酸盐含量变化第53页
        3.2.7 土壤游离氧化铁含量变化第53-54页
    3.3 讨论第54-55页
    3.4 小结第55-56页
第4章 两种化学氧化技术对土壤重金属赋存形态的影响第56-67页
    4.1 材料和方法第56-59页
        4.1.1 供试土壤第56-57页
        4.1.2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57-58页
        4.1.3 测定方法第58-59页
            4.1.3.1 重金属总量测定第58页
            4.1.3.2 重金属化学形态分析测定第58页
            4.1.3.3 重金属有效态含量测定第58-59页
        4.1.4 数据分析第59页
    4.2 结果和分析第59-64页
        4.2.1 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含量的变化第59-61页
            4.2.1.1 土壤中Co和Ni有效态含量的变化第59-60页
            4.2.1.2 土壤中Cu和As有效态含量的变化第60-61页
            4.2.1.3 土壤中Cr有效态含量的变化第61页
        4.2.2 土壤中重金属赋存形态变化第61-64页
            4.2.2.1 土壤中Co和Ni赋存形态变化第61-62页
            4.2.2.2 土壤中Cu和As赋存形态变化第62-63页
            4.2.2.3 土壤中Cr化学形态变化第63-64页
    4.3 讨论第64-66页
    4.4 小结第66-67页
第5章 两种化学氧化技术处理后土壤生态毒性的变化第67-76页
    5.1 材料和方法第67-70页
        5.1.1 供试土壤第67页
        5.1.2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67-68页
        5.1.3 实验方法第68-70页
            5.1.3.1 土壤浸提液的制备第68页
            5.1.3.2 土壤浸提液的毒性测试第68-70页
        5.1.4 数据分析第70页
    5.2 结果和分析第70-73页
        5.2.1 土壤浸提液的发光细菌急性毒性变化第70-71页
        5.2.2 土壤浸提液对大白菜种子发芽率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第71-73页
    5.3 讨论第73-75页
    5.4 小结第75-76页
第6章 结论第76-79页
    6.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第76-77页
    6.2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77-78页
    6.3 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90页
致谢第90-91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福建典型茶园土壤—茶叶中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同位素示踪研究
下一篇:含氮化合物联合胁迫下对球形棕囊藻抑藻机制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