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热力工程理论论文--传热学论文

电场作用下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传热及压降特性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6页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第12-14页
    1.2 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传热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 EHD强化微细通道沸腾传热研究第15-19页
        1.3.1 电场力对沸腾气泡的作用第16-17页
        1.3.2 EHD强化沸腾传热研究现状第17-19页
    1.4 微细通道流动沸腾阻力特性研究第19-24页
        1.4.1 两相流压降的分析模型第19-23页
        1.4.2 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的压降研究现状第23-24页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24-25页
    1.6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二章 EHD强化沸腾传热原理及电极布置方案第26-41页
    2.1 微细通道内的薄液膜蒸发理论第26-29页
    2.2 EHD强化沸腾传热机理第29-32页
        2.2.1 外加电场对气泡的作用第29-30页
        2.2.2 外加电场对汽液界面的作用第30-31页
        2.2.3 EHD强化沸腾换热数学描述第31-32页
    2.3 电极布置方案第32-35页
        2.3.1 针状电极方案设计第32-35页
        2.3.2 线状电极方案设计第35页
    2.4 电场分布的模拟研究第35-40页
        2.4.1 电场数值模型第35-37页
        2.4.2 针状电极电场分布第37-39页
        2.4.3 线状电极电场分布第39-40页
    2.5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微细通道流动沸腾试验系统及试验方法第41-59页
    3.1 微细通道流动沸腾试验系统第41-47页
        3.1.1 工质驱动与循环系统第43页
        3.1.2 加热及冷却系统第43-44页
        3.1.3 试验段第44-45页
        3.1.4 数据采集系统第45-47页
    3.2 试验方法第47-51页
        3.2.1 试验前准备第47-49页
        3.2.2 试验具体操作步骤第49-51页
    3.3 数据处理第51-56页
        3.3.1 热流密度的计算第51页
        3.3.2 质量流率及雷诺数的计算第51-52页
        3.3.3 热力平衡干度第52-53页
        3.3.4 传热系数第53-54页
        3.3.5 压降计算第54-56页
    3.4 误差分析第56-58页
    3.5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四章 针状电极作用下的微细通道流动沸腾特性分析第59-76页
    4.1 试验段热损失计算第59-60页
    4.2 针状电极作用下微细通道沿程传热特性分析第60-63页
    4.3 针状电极作用下微细通道局部传热特性分析第63-66页
        4.3.1 沸腾传热曲线研究第63-65页
        4.3.2 局部传热系数分析第65-66页
    4.4 针状电极作用下微细通道饱和沸腾段传热特性分析第66-70页
        4.4.1 不同工况下的平均饱和沸腾传热系数第66-68页
        4.4.2 EHD强化沸腾传热影响因子分析第68-70页
    4.5 针状电极作用下的微细通道压降研究第70-75页
        4.5.1 电场作用下的微细通道压降组成情况第71-73页
        4.5.2 电场对总压降、两相流压降及两相摩擦压降的影响第73-75页
    4.6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五章 线状电极作用下的微细通道流动沸腾特性分析第76-104页
    5.1 线状电极作用下的微细通道沿程传热特性分析第76-78页
    5.2 线状电极作用下的微细通道局部传热特性分析第78-81页
        5.2.1 沸腾传热曲线研究第79-80页
        5.2.2 局部传热系数分析第80-81页
    5.3 线状电极作用下微细通道饱和沸腾段传热特性分析第81-83页
        5.3.1 不同工况下的平均饱和沸腾传热系数第81-82页
        5.3.2 EHD强化沸腾传热影响因子分析第82-83页
    5.4 线状电极作用下的微细通道压降研究第83-86页
        5.4.1 电场作用下的微细通道压降组成情况第83-85页
        5.4.2 电场对总压降、两相流压降及两相摩擦压降的影响第85-86页
    5.5 两种电极作用下强化效果的对比第86-89页
    5.6 EHD强化微细通道沸腾传热机理第89-95页
        5.6.1 汽液界面的电场分布第89-90页
        5.6.2 电应力的计算第90-93页
        5.6.3 EHD强化机理研究第93-95页
    5.7 试验数据对比与修正第95-102页
        5.7.1 传热模型的对比与修正第95-99页
        5.7.2 两相摩擦压降模型的对比与修正第99-102页
    5.8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结论与展望第104-107页
    主要研究结论第104-105页
    本文研究特色与创新点第105-106页
    建议和展望第106-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7-119页
致谢第119-120页
附录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压水堆核电站负荷跟踪控制
下一篇:国内外大学访客中心建筑发展与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