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9-20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2-23页 |
1.4.1 研究创新 | 第22页 |
1.4.2 研究不足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3-28页 |
2.1 财务舞弊概念界定 | 第23页 |
2.2 舞弊三角理论 | 第23-25页 |
2.2.1 舞弊三角理论的基本概念 | 第23-24页 |
2.2.2 舞弊三角理论的三要素 | 第24-25页 |
2.3 博弈理论 | 第25-27页 |
2.3.1 博弈理论的基本概念 | 第25页 |
2.3.2 博弈论的分类 | 第25-26页 |
2.3.3 博弈理论分析财务舞弊问题的可行性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YT公司背景与财务舞弊案例介绍 | 第28-37页 |
3.1 YT公司基本情况 | 第28-30页 |
3.1.1 控股股东变更情况 | 第28-29页 |
3.1.2 主营业务变化情况 | 第29-30页 |
3.2 YT公司财务舞弊的手段 | 第30-33页 |
3.2.1 联营企业通过质量索赔款虚增利润 | 第30-31页 |
3.2.2 未对长期股权投资计提减值准备 | 第31-32页 |
3.2.3 子公司提前或延迟确认销售收入 | 第32-33页 |
3.3 YT公司财务舞弊的结果 | 第33-35页 |
3.3.1 政府监管部门的处罚 | 第33-34页 |
3.3.2 YT公司财务舞弊事件的影响 | 第34-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YT公司财务舞弊动因分析 | 第37-49页 |
4.1 基于舞弊三角理论的内部动因分析 | 第37-43页 |
4.1.1 压力因素 | 第37-40页 |
4.1.2 机会因素 | 第40-42页 |
4.1.3 自我合理化借口 | 第42-43页 |
4.2 基于博弈理论的外部动因分析 | 第43-48页 |
4.2.1 参与人及行动方案 | 第43-44页 |
4.2.2 博弈模型变量 | 第44-45页 |
4.2.3 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与政府监管部门三方博弈模型 | 第45-46页 |
4.2.4 博弈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4.2.5 外部动因分析 | 第47-4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治理建议 | 第49-56页 |
5.1 内部治理方面 | 第49-53页 |
5.1.1 减轻舞弊压力 | 第49-50页 |
5.1.2 减少舞弊机会 | 第50-52页 |
5.1.3 消除舞弊借口 | 第52-53页 |
5.2 外部监督方面 | 第53-55页 |
5.2.1 会计师事务所角度 | 第53-54页 |
5.2.2 政府监管部门角度 | 第54-5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