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用锂离子电池快速充电技术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9页 |
1.2 电动汽车现状和发展 | 第9-10页 |
1.2.1 电动汽车现状 | 第9页 |
1.2.2 发展趋势 | 第9-10页 |
1.3 充电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2页 |
1.3.1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1.3.2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1页 |
1.3.3 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2-13页 |
第二章 锂离子电池模型及快速充电特性分析 | 第13-25页 |
2.1 锂离子电池的电特性研究 | 第13-16页 |
2.1.1 电化学反应原理 | 第13-14页 |
2.1.2 锂离子电池内阻模型 | 第14-15页 |
2.1.3 锂离子电池充放电特性分析 | 第15-16页 |
2.2 锂离子电池充电方法 | 第16-19页 |
2.3 影响锂离子电池快速充电因素分析 | 第19-22页 |
2.3.1 极化现象对充电的影响 | 第19-21页 |
2.3.2 温度对充电影响 | 第21页 |
2.3.3 非均衡充电对电池的影响 | 第21-22页 |
2.4 本文采取的快速充电方法概述 | 第22-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三章 锂离子电池快速充电电路分析与设计 | 第25-41页 |
3.1 主电路拓扑结构分析选择 | 第25-28页 |
3.1.1 三相电流型PWM整流电路 | 第25-26页 |
3.1.2 三相电压型PWM整流电路 | 第26-28页 |
3.2 三相电压型PWM整流电路数学模型 | 第28-36页 |
3.2.1 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低频数学模型 | 第28-30页 |
3.2.2 两相坐标系下的低频数学模型 | 第30-33页 |
3.2.3 静止坐标系下的高频数学模型 | 第33-34页 |
3.2.4 两相坐标系下的高频数学模型 | 第34-36页 |
3.3 锂离子充电系统主电路控制方法设计 | 第36-39页 |
3.3.1 电压外环控制器 | 第36-38页 |
3.3.2 三相整流器控制方案分析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锂离子电池快速充电控制策略 | 第41-51页 |
4.1 模糊控制算法研究 | 第41-45页 |
4.1.1 模糊控制的引入 | 第41-42页 |
4.1.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42-45页 |
4.1.3 极化现象抑制策略 | 第45页 |
4.2 均衡电路拓扑结构分析与选择 | 第45-49页 |
4.2.1 能量耗散型均衡电路 | 第46-47页 |
4.2.2 能量非耗散型均衡电路 | 第47-48页 |
4.2.3 均衡电路参数的确定 | 第48-49页 |
4.3 均衡充电算法改进 | 第49-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快速充电系统软硬件设计与结果分析 | 第51-65页 |
5.1 快充系统主电路仿真研究 | 第51-53页 |
5.2 快速充电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第53-57页 |
5.2.1 充电主电路设计 | 第53-54页 |
5.2.2 驱动电路设计 | 第54-55页 |
5.2.3 检测及保护电路设计 | 第55-57页 |
5.3 快速充电系统软件设计 | 第57-60页 |
5.3.1 主程序设计 | 第57-58页 |
5.3.2 模糊控制算法设计 | 第58页 |
5.3.3 均衡控制子程序设计 | 第58-59页 |
5.3.4 去极化子程序设计 | 第59页 |
5.3.5 检测及保护子程序设计 | 第59-60页 |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0-6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6页 |
6.1 总结 | 第65页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 | 第70-71页 |
附录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第70-71页 |
附录B:部分电路原理图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