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松花江流域水化学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2.1 水化学特征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2 水环境质量及健康风险评价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3 研究区研究进展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7-23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7-19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7页 |
2.1.2 气候特征 | 第17-18页 |
2.1.3 水文特征 | 第18-19页 |
2.1.4 社会经济 | 第19页 |
2.2 地质条件 | 第19-20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19页 |
2.2.2 地层岩性 | 第19-20页 |
2.3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0-23页 |
2.3.1 地下水赋存条件及分布规律 | 第20-22页 |
2.3.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 第22-23页 |
第3章 地表水水化学特征及形成作用 | 第23-34页 |
3.1 样品采集及测试 | 第23-25页 |
3.2 地表水水化学统计特征 | 第25-26页 |
3.3 水化学类型 | 第26-29页 |
3.4 氢氧稳定同位素 | 第29-30页 |
3.5 水化学组分形成作用 | 第30-33页 |
3.5.1 岩石风化作用 | 第30-31页 |
3.5.2 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 第31页 |
3.5.3 人类活动作用 | 第31-33页 |
3.6 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形成作用 | 第34-50页 |
4.1 地下水水化学统计特征 | 第34-38页 |
4.2 地下水典型化学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38-41页 |
4.2.1 溶解性总固体(TDS) | 第38-39页 |
4.2.2 pH值 | 第39-40页 |
4.2.3 NO3_~- | 第40-41页 |
4.3 地下水化学组分相关性分析 | 第41-42页 |
4.4 水化学类型 | 第42-44页 |
4.5 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 | 第44-45页 |
4.6 水化学组分形成作用 | 第45-49页 |
4.6.1 溶滤作用 | 第45-47页 |
4.6.2 蒸发浓缩作用 | 第47-48页 |
4.6.3 人类活动作用 | 第48-49页 |
4.7 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地下水水质与污染评价 | 第50-58页 |
5.1 地下水质量评价 | 第50-51页 |
5.1.1 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 第50-51页 |
5.2 地下水水质评价结果 | 第51-54页 |
5.2.1 单指标评价结果 | 第51-52页 |
5.2.2 综合水质评价结果 | 第52-54页 |
5.3 地下水污染评价 | 第54-55页 |
5.3.1 评价指标及方法 | 第54-55页 |
5.3.2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的确定 | 第55页 |
5.4 地下水污染评价结果 | 第55-57页 |
5.4.1 单指数污染评价结果 | 第55-56页 |
5.4.2 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 | 第56-57页 |
5.5 小结 | 第57-58页 |
第6章 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价 | 第58-64页 |
6.1 健康风险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58-61页 |
6.1.1 危害识别 | 第58-59页 |
6.1.2 剂量-效应分析 | 第59页 |
6.1.3 暴露评价 | 第59-60页 |
6.1.4 风险表征 | 第60-61页 |
6.2 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 第61页 |
6.3 健康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第61-63页 |
6.4 小结 | 第63-64页 |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 第64-66页 |
7.1 结论 | 第64-65页 |
7.2 建议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作者简介及主要科研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