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中国传统契约精神及其当代价值:基于《中国历代契约粹编》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1-30页
    (一)选题意义第11-12页
    (二)研究现状第12-18页
        1.国内研究现状第12-17页
        2.国外研究现状第17-18页
    (三)研究方法第18-19页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19-20页
        1.创新之处第19页
        2.不足之处第19-20页
    (五)选择《中国历代契约粹编》为研究文本的原因第20-21页
    (六)中国传统契约概述第21-30页
        1.中国传统“契约”词义探析第21-22页
        2.中国传统契约的历史沿革第22-23页
        3.中国传统契约的类型第23-27页
        4.中国传统契约的特征第27-30页
一、中国传统契约精神的基本内涵第30-38页
    (一)守约重信,坚持诚信原则第30-31页
        1.从契约文书语言看国人对诚信的重视与维护第30-31页
        2.从无讼价值观念看国人对诚信的憧憬与依赖第31页
        3.从私约的普及看国人对诚信精神的广泛认同第31页
    (二)自愿订立,追求自由平等第31-33页
        1.从“和同”原则看立契者的自由意志第32页
        2.从“中人”制度看国人对平等契约环境的追求第32-33页
        3.从契约案件判决看立契者的平等地位第33页
    (三)取之有道,倡导正义精神第33-35页
        1.从契约的订立过程看国人对正义精神的提倡第33-34页
        2.从契约的践行过程看国人对正义精神的遵循第34页
        3.从契约的保障机制看国人对正义精神的维护第34-35页
    (四)互惠互助,维护社会和谐第35-38页
        1.从亲邻间的契约交往关系看互助精神第35-36页
        2.从契约当事人的成契理由看互利精神第36页
        3.从立契者的权利义务关系看互惠精神第36-38页
二、中国传统契约精神与当代契约精神的比较分析第38-47页
    (一)将当代契约精神同中国传统契约精神进行比较的原因第38-39页
        1.二者都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来源第38-39页
        2.二者的生成环境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第39页
        3.二者的有效配合能够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契约精神第39页
    (二)中国传统契约精神同当代契约精神的差异性与契合性第39-42页
        1.二者所处的不同社会背景第40-41页
        2.不同背景下二者契约精神发展的差异性第41页
        3.二者在契约精神发展上的相似性第41-42页
    (三)中国传统契约精神的时代局限性及其独特优势第42-45页
        1.中国传统契约精神的时代局限性第42-44页
        2.中国传统契约精神的独特优势第44-45页
    (四)对待中国传统契约精神的科学态度第45-47页
        1.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契约精神的独特优势第45-46页
        2.认识和利用中国传统契约精神的当代契合第46页
        3.反思和突破中国传统契约精神的时代局限第46-47页
三、中国传统契约精神的当代价值第47-62页
    (一)塑造诚信道德第47-50页
        1.有利于传承中华诚信美德第47-48页
        2.有利于涵养诚信价值观念第48-49页
        3.有利于坚守诚信道德品质第49-50页
    (二)奠基法治社会第50-53页
        1.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第50-51页
        2.提供法治建设的本土思想资源支持第51-52页
        3.凸显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第52-53页
    (三)规约政府公信力第53-55页
        1.启示政府切实加强诚信建设第53页
        2.启示政府强化依法施政理念第53-54页
        3.启示政府官员严格守法第54-55页
    (四)创生中国现代性第55-62页
        1.筑牢社会主义现代性发展的思想基础第55-57页
        2.凝聚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共识第57-58页
        3.重塑民族理性和民族精神第58-62页
结语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附录第67-68页
致谢第68-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绩效评价--来自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南宁市社会养老服务市场化供给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