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1-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1.1 棉花叶斑病 | 第13页 |
1.2 棉花叶斑病的病原菌及其分布 | 第13-14页 |
1.3 链格孢属真菌的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3.1 链格孢属级分类地位及特征 | 第14-15页 |
1.3.2 链格孢菌种间培养性状的分类研究 | 第15页 |
1.3.3 数值分类法在链格孢菌分类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1.3.4 分子生物学方法在链格孢菌分类上的应用 | 第16-18页 |
1.4 链格孢属真菌生长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 第18-19页 |
1.5 棉花叶斑病防治的研究 | 第19-20页 |
1.6 链格孢属真菌接种方法的研究 | 第20页 |
1.7 研究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7.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1.7.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棉花叶斑病菌的分离鉴定 | 第22-3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7页 |
2.1.1 病样采集 | 第22页 |
2.1.2 试验仪器与主要试剂 | 第22-23页 |
2.1.3 病原菌分离与纯化 | 第23页 |
2.1.4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 第23页 |
2.1.5 病原菌鉴定 | 第23-27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6页 |
2.2.1 棉花叶斑病发病情况的调查和症状描述 | 第27-28页 |
2.2.2 病原菌分离及代表性菌株的选择 | 第28-29页 |
2.2.3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 第29页 |
2.2.4 病原菌鉴定 | 第29-36页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36-38页 |
第三章 3种链格孢菌接种方法的研究 | 第38-4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8页 |
3.1.2 试验仪器 | 第38页 |
3.1.3 试验方法 | 第38-3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3.2.1 离体叶片有伤接种和无伤接种情况 | 第39页 |
3.2.2 不同温度条件下离体叶片有伤接种和无伤接种 | 第39-41页 |
3.2.3 苗期整株接种 | 第41-42页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42-43页 |
第四章 环境条件对供试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43-50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4.1.1 供试材料 | 第43页 |
4.1.2 培养基对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4.1.3 温度对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 | 第44页 |
4.1.4 湿度对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 | 第44页 |
4.1.5 光照对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 | 第44页 |
4.1.6 pH对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 | 第44页 |
4.1.7 药剂对菌丝生长的毒力测定 | 第44-4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8页 |
4.2.1 培养基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5-46页 |
4.2.2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6页 |
4.2.3 湿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6-47页 |
3.2.4 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7页 |
4.2.5 pH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7-48页 |
4.2.6 5种药剂对A.macrospora的毒力测定 | 第48页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48-50页 |
第五章 棉花叶斑病菌RAPD分析 | 第50-59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3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50-51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51-53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8页 |
5.2.1 各菌株基因组DNA检测结果 | 第53页 |
5.2.2 RAPD最佳引物筛选 | 第53页 |
5.2.3 RAPD扩增结果 | 第53-54页 |
5.2.4 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 第54-58页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58-59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67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