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22页 |
1.1 概述 | 第9-10页 |
1.2 铜元素在生物酶的功能及催化应用简介 | 第10-11页 |
1.3 半乳糖氧化酶模拟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4 基于简单铜盐和TEMPO的催化体系催化空气氧化醇的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1.4.1 Cu(Ⅰ)/TEMPO催化体系 | 第15-17页 |
1.4.2 Cu(Ⅱ)/TEMPO催化体系 | 第17-18页 |
1.4.3 Cu(Ⅰ,Ⅱ)/TEMPO催化机理研究 | 第18-20页 |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2-29页 |
2.1 实验用品 | 第22-24页 |
2.1.1 主要药品和试剂 | 第22-24页 |
2.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24页 |
2.2 无水无氧溶剂处理方法 | 第24-25页 |
2.3 实验操作 | 第25-29页 |
2.3.1 晶体的培养方法 | 第25-26页 |
2.3.2 核磁共振样品的制备 | 第26页 |
2.3.3 紫外样品的制备 | 第26页 |
2.3.4 高分辨质谱仪 | 第26页 |
2.3.5 气相色谱 | 第26-27页 |
2.3.6 气-质联用 | 第27页 |
2.3.7 电化学实验 | 第27-29页 |
第三章 Cu(Ⅰ)/TEMPO/NMI催化体系催化空气氧化醇的研究 | 第29-53页 |
3.1 引言 | 第29-30页 |
3.2 实验 | 第30-40页 |
3.2.1 正辛醛的定量分析 | 第30-31页 |
3.2.2 正辛醇催化的实验步骤 | 第31页 |
3.2.3 正辛醇催化氧化初步条件的探索 | 第31-35页 |
3.2.4 不同配体的催化及添加剂碱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5 不同N-取代咪唑配体的催化及pH值的测定 | 第36-38页 |
3.2.6 其他醇的催化氧化 | 第38-40页 |
3.3 催化机理的探讨 | 第40-51页 |
3.3.1 Cu(Ⅰ)化合物的合成及催化 | 第40-42页 |
3.3.2 晶体结构 | 第42-43页 |
3.3.3 电导率 | 第43-44页 |
3.3.4 质谱、核磁滴定和紫外滴定 | 第44-48页 |
3.3.5 电化学 | 第48-50页 |
3.3.6 催化机理 | 第50-51页 |
3.4 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CuⅠ/TEMPO/TMEDA催化体系催化空气氧化醇的研究 | 第53-70页 |
4.1 引言 | 第53-54页 |
4.2 实验 | 第54-62页 |
4.2.1 正辛醛的定量分析 | 第54-55页 |
4.2.2 正辛醇催化的实验步骤 | 第55页 |
4.2.3 正辛醇催化氧化初步条件的探索 | 第55-60页 |
4.2.4 其他醇的催化氧化 | 第60-62页 |
4.3 催化机理的探讨 | 第62-69页 |
4.3.1 Cu(Ⅰ)和Cu(Ⅱ)化合物的合成及催化 | 第62-63页 |
4.3.2 晶体结构 | 第63-64页 |
4.3.3 紫外光谱和质谱 | 第64-66页 |
4.3.4 电化学 | 第66-68页 |
4.3.5 催化机理 | 第68-69页 |
4.4 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1页 |
5.1 结论 | 第70页 |
5.2 展望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