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发展趋势 | 第10-13页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1.3.3 发展趋势 | 第13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依据 | 第16-21页 |
2.1 小城镇的概念与界定 | 第16页 |
2.2 小城镇景观的概念与界定 | 第16-18页 |
2.2.1 景观的概念 | 第16-17页 |
2.2.2 小城镇景观的概念 | 第17页 |
2.2.3 小城镇景观的特点 | 第17-18页 |
2.3 小城镇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2.3.1 城市设计理论 | 第18-19页 |
2.3.2 景观设计学理论 | 第19页 |
2.3.3 小城镇景观设计理论 | 第19-20页 |
2.3.4 行为地理学理论 | 第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3 小城镇景观设计概述 | 第21-26页 |
3.1 小城镇景观设计依据 | 第21-22页 |
3.1.1 小城镇城市设计技术指标体系相关标准 | 第21页 |
3.1.2 小城镇人文景观规划设计技术指标 | 第21-22页 |
3.2 小城镇景观构成要素 | 第22-25页 |
3.2.1 建筑形态与组合 | 第22-23页 |
3.2.2 交通的布局与组织 | 第23页 |
3.2.3 城镇公共空间 | 第23页 |
3.2.4 城镇天际线 | 第23-24页 |
3.2.5 城镇景观小品 | 第24页 |
3.2.6 城镇标志性景观 | 第24-2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4 三江平原小城镇景观设计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26-61页 |
4.1 三江平原概况 | 第26-31页 |
4.1.1 三江平原范围界定及行政区划 | 第26-27页 |
4.1.2 自然资源与经济概况 | 第27-31页 |
4.2 三江平原小城镇类型划分 | 第31-34页 |
4.2.1 小城镇类型 | 第31-32页 |
4.2.2 小城镇类型划分依据 | 第32页 |
4.2.3 三江平原小城镇类型 | 第32-34页 |
4.3 三江平原小城镇景观评价与分析—基于问卷调查 | 第34-58页 |
4.3.1 样本与调查说明 | 第34页 |
4.3.2 基础农业型小城镇以友谊县为例景观现状与评价分析 | 第34-45页 |
4.3.3 综合型小城镇以同江市为例景观现状与评价分析 | 第45-58页 |
4.4 三江平原小城镇景观现状成因分析及改进意见 | 第58-60页 |
4.4.1 基础农业型小城镇景观现状成因分析及改进意见 | 第58-59页 |
4.4.2 综合型小城镇景观现状成因分析及改进意见 | 第59-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5 三江平原小城镇景观设计原则和对策 | 第61-75页 |
5.1 三江平原小城镇景观设计原则 | 第61-62页 |
5.1.1 经济适用原则 | 第61页 |
5.1.2 合理规划,园林景观用地均衡分布原则 | 第61页 |
5.1.3 明确定位,营造地方特色原则 | 第61页 |
5.1.4 与周围自然环境相融合原则 | 第61页 |
5.1.5 公众参与性原则 | 第61-62页 |
5.1.6 以人为本原则 | 第62页 |
5.1.7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62页 |
5.2 三江平原小城镇景观设计对策 | 第62-74页 |
5.2.1 交通布局与组织设计对策 | 第62-66页 |
5.2.2 城镇公共空间设计对策 | 第66-69页 |
5.2.3 建筑形态与组合设计对策 | 第69-70页 |
5.2.4 标志性景观设计对策 | 第70-71页 |
5.2.5 植物景观设计对策 | 第71-72页 |
5.2.6 城镇景观小品设计对策 | 第72-73页 |
5.2.7 突出农业特色对策 | 第73页 |
5.2.8 强调冰雪文化对策 | 第73-7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附录 | 第79-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