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总线在铁路信号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1.1.2 国外发展状况 | 第11页 |
1.2 CAN总线在铁路联锁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 第11-12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3-15页 |
第二章 铁路信号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15-35页 |
2.1 铁路信号系统分析 | 第15-17页 |
2.1.1 铁路信号系统的总体架构 | 第15-16页 |
2.1.2 系统结构的功能分析 | 第16-17页 |
2.2 室外设备层 | 第17-27页 |
2.2.1 车站联锁简介 | 第17-20页 |
2.2.2 平面布置图及其编号方法 | 第20-21页 |
2.2.3 列车进路及其意义 | 第21-22页 |
2.2.4 联锁表的制定 | 第22-25页 |
2.2.5 列车进路的变量表达式及含义 | 第25-27页 |
2.3 逻辑联锁层 | 第27-28页 |
2.3.1 智能节点的设计方案 | 第27-28页 |
2.4 通信网络层 | 第28-34页 |
2.4.1 CANopen协议简介 | 第29-31页 |
2.4.2 CANopen预定义连接集 | 第31-32页 |
2.4.3 CANopen消息语法细节 | 第32-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智能节点的软硬件设计 | 第35-59页 |
3.1 智能节点主控电路的设计 | 第35-37页 |
3.1.1 微控制器选型的依据 | 第35页 |
3.1.2 STM32F105核心主板电路设计 | 第35-37页 |
3.2 智能节点的信号处理模块电路设计 | 第37-44页 |
3.2.1 采集轨道电路信号的电路设计 | 第38-40页 |
3.2.2 驱动转辙机的电路设计 | 第40-41页 |
3.2.3 控制信号机的通信电路设计 | 第41-44页 |
3.3 智能节点的软件设计 | 第44-56页 |
3.3.1 智能节点控制功能的软件开发环境 | 第45-46页 |
3.3.2 进路建立的联锁关系设计 | 第46-48页 |
3.3.3 智能节点对铁路信号的控制流程 | 第48-51页 |
3.3.4 智能节点数据通信的程序设计 | 第51-56页 |
3.4 智能节点的实物结构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基于CAN通信协议操作平台的软件设计 | 第59-67页 |
4.1 人机监控界面的软件开发环境 | 第59-60页 |
4.2 人机监控界面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 第60-66页 |
4.2.1 站场行车路线区域程序设计 | 第60-61页 |
4.2.2 控制操作区域程序设计 | 第61-62页 |
4.2.3 故障查看区域程序设计 | 第62-63页 |
4.2.4 Canopen数据通信程序设计 | 第63-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智能节点与监控系统的通信测试 | 第67-79页 |
5.1 智能节点与监控系统的通信测试目的及平台 | 第67-68页 |
5.1.1 测试目的 | 第67页 |
5.1.2 测试平台 | 第67-68页 |
5.2 通信测试内容及结果 | 第68-77页 |
5.2.1 通信配置 | 第68页 |
5.2.2 智能节点的联锁控制功能测试 | 第68-70页 |
5.2.3 智能节点与人机监控界面通信测试 | 第70-74页 |
5.2.4 监控系统的控制功能及故障存储功能测试 | 第74-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附录A 采集轨道电路状态程序 | 第83-85页 |
附录B 控制转辙机的驱动程序 | 第85-86页 |
附录C 全局时钟配置程序 | 第86-87页 |
附录D 通信引脚配置程序 | 第87-88页 |
附录E 中断向量配置程序 | 第88-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