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6页 |
1.1 酸性矿山环境的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1.1 酸性矿山环境的特点 | 第11页 |
1.1.2 酸矿水的产生 | 第11-12页 |
1.1.3 酸矿水的危害 | 第12-13页 |
1.1.4 酸矿水的治理方法 | 第13-15页 |
1.2 酸性矿山环境的微生物多样性 | 第15-18页 |
1.2.1 原核微生物多样性 | 第16页 |
1.2.2 真核微生物多样性 | 第16-17页 |
1.2.3 酸性矿山环境中微生物功能群 | 第17-18页 |
1.3 酸性矿山环境中铁氧化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 第18-24页 |
1.3.1 铁氧化微生物的多样性 | 第18-19页 |
1.3.2 铁氧化微生物氧化铁的机理 | 第19-20页 |
1.3.3 铁氧化微生物浸出矿物的机理 | 第20-23页 |
1.3.4 铁氧化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24-26页 |
1.4.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4页 |
1.4.2 论文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章 菌株W-1-2和W-5-3的分离和系统生物学鉴定 | 第26-47页 |
2.1 前言 | 第26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3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6-28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28-3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3-45页 |
2.3.1 铁氧化菌的来源 | 第33页 |
2.3.2 酸矿水性质分析 | 第33-35页 |
2.3.3 铁氧化菌的系统生物学鉴定 | 第35-43页 |
2.3.4 铁氧化菌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43-45页 |
2.4 结论 | 第45-47页 |
第三章 菌株W-1-2和W-5-3氧化铁的研究 | 第47-62页 |
3.1 前言 | 第47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7-51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7-48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48-5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1-61页 |
3.3.1 不同初始Fe~(2+)浓度下菌株的生长情况 | 第51-52页 |
3.3.2 不同培养基添加量下菌株的生长情况 | 第52-53页 |
3.3.3 不同初始Fe~(2+)浓度下菌株氧化Fe~(2+)的情况 | 第53-59页 |
3.3.4 菌株对低价态硫的氧化 | 第59页 |
3.3.5 菌株氧化Fe~(2+)的部位及途径 | 第59-61页 |
3.4 结论 | 第61-62页 |
第四章 菌株W-1-2和W-5-3浸出黄铁矿的研究 | 第62-73页 |
4.1 前言 | 第62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62-65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62-63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63-6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5-72页 |
4.3.1 有无外加Fe~(2+)条件下菌株对黄铁矿的浸出作用 | 第65-71页 |
4.3.2 不同接种量对菌株浸出黄铁矿的影响 | 第71-72页 |
4.4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