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皓峰电影艺术风格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10-13页 |
第1章 “作家电影”与“作者电影”风格兼备 | 第13-21页 |
1.1 由文字书写到影像表达 | 第13-15页 |
1.1.1 个人经历对徐皓峰电影之路的影响 | 第13-14页 |
1.1.2 作家和导演的身份转换 | 第14-15页 |
1.2 一脉相承的主题与风格 | 第15-18页 |
1.2.1 徐皓峰作品的“作者电影”特性 | 第15-16页 |
1.2.2 历史语境中的平凡人物 | 第16-17页 |
1.2.3 以规矩裹挟武林风气 | 第17-18页 |
1.3 独具个人气质的铭文与烙印 | 第18-21页 |
1.3.1 时代洪流中的“武侠挽歌” | 第18-19页 |
1.3.2 对传统道德的尊崇与呼唤 | 第19-21页 |
第2章 徐皓峰电影的人物与叙事 | 第21-31页 |
2.1 不甘平庸并自我困顿的男性 | 第21-23页 |
2.1.1 男性之阳刚与私欲 | 第21-22页 |
2.1.2 男性之困顿与挣扎 | 第22-23页 |
2.2 作为男性之心灵归属与救赎的女性 | 第23-25页 |
2.2.1 女性作为男性之心灵归属 | 第24-25页 |
2.2.2 女性作为男性之救赎者 | 第25页 |
2.3 徐皓峰电影的叙事风格 | 第25-31页 |
2.3.1 反类型化叙事打破常规 | 第26页 |
2.3.2 离散化叙事与个体化叙事 | 第26-27页 |
2.3.3 悲剧化叙事的双重表意 | 第27-29页 |
2.3.4 平民化叙事增强写实性 | 第29-31页 |
第3章 徐氏武侠的视听语言及诗意表达 | 第31-47页 |
3.1 在构图与色彩中寻求真实感 | 第31-39页 |
3.1.1 构图之平衡与对称 | 第32-35页 |
3.1.2 色调之冷峻与沉郁 | 第35-37页 |
3.1.3 光影之写实与写意 | 第37-39页 |
3.2 朴素的镜头运用与多变的空间设置 | 第39-43页 |
3.2.1 长镜头与空镜头 | 第39-40页 |
3.2.2 空间之空荡与局促 | 第40-43页 |
3.3 节奏的多样性与音乐的另类化 | 第43-47页 |
3.3.1 节奏之张弛与断裂 | 第44-45页 |
3.3.2 音乐之脱节与荒诞 | 第45-47页 |
第4章 徐皓峰电影的价值与意义 | 第47-55页 |
4.1 “人文武侠”与“哲理武侠”交相辉映 | 第47-49页 |
4.1.1 开辟另类武侠电影 | 第47-48页 |
4.1.2 坚守民族文化内涵并思索人生哲理 | 第48-49页 |
4.2 “自然”对“工业”的无意识对抗 | 第49-52页 |
4.2.1 坚守“写实性”之品格 | 第50-51页 |
4.2.2 江湖中的自我放逐 | 第51-52页 |
4.3 传统文化包裹之下的现代性内核 | 第52-55页 |
4.3.1 对人的重新发现与回归 | 第52-53页 |
4.3.2 对武侠的消解与重构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