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5-31页 |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5-19页 |
| 1.1.1 研究的背景与范围 | 第15-18页 |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 1.2 国内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相关理论与实践综述 | 第19-27页 |
| 1.2.1 相关理论 | 第19-22页 |
| 1.2.2 相关实践 | 第22-25页 |
| 1.2.3 浚县古城保护的研究 | 第25-27页 |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27-31页 |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7-28页 |
| 1.3.2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 1.3.3 论文研究框架 | 第30-31页 |
| 2 浚县西大街历史片区概况 | 第31-51页 |
| 2.1 浚县古城概况 | 第31-35页 |
| 2.1.1 古城选址 | 第31页 |
| 2.1.2 历史沿革 | 第31-35页 |
| 2.2 古城整体格局与风貌 | 第35-37页 |
| 2.3 浚县西大街历史片区的空间格局 | 第37-43页 |
| 2.3.1 空间格局的构成 | 第37-41页 |
| 2.3.2 空间格局的特色 | 第41-42页 |
| 2.3.3 空间格局存在的问题 | 第42-43页 |
| 2.4 浚县西大街历史片区的传统建筑 | 第43-51页 |
| 2.4.1 传统建筑的类型 | 第43-49页 |
| 2.4.2 传统建筑的特色 | 第49-50页 |
| 2.4.3 西大街历史片区的现状 | 第50-51页 |
| 3 浚县传统民居建筑语言的调研与分析 | 第51-72页 |
| 3.1 浚县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概况 | 第51-53页 |
| 3.1.1 传统民居建筑的分布 | 第51-52页 |
| 3.1.2 传统民居建筑的调研 | 第52页 |
| 3.1.3 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因素 | 第52-53页 |
| 3.2 浚县传统民居建筑的平面形态 | 第53-58页 |
| 3.2.1 浚县传统民居的平面类型 | 第53-56页 |
| 3.2.2 浚县传统民居平面布局的影响因素 | 第56-58页 |
| 3.3 浚县传统民居的空间处理与建筑造型 | 第58-62页 |
| 3.3.1 空间比例与尺度 | 第58-59页 |
| 3.3.2“灰空间” | 第59-60页 |
| 3.3.3 外观造型 | 第60-62页 |
| 3.4 浚县传统民居的结构构造与细部装饰 | 第62-72页 |
| 3.4.1 浚县传统民居的结构构造与材料 | 第62-67页 |
| 3.4.2 浚县传统民居的细部构造 | 第67-70页 |
| 3.4.3 浚县传统民居的装饰 | 第70-72页 |
| 4 浚县传统民居建筑语言的转型与重构 | 第72-97页 |
| 4.1 浚县传统民居建筑语言的构成 | 第72-82页 |
| 4.1.1 浚县传统民居建筑的平面语言构成 | 第72-73页 |
| 4.1.2 浚县传统民居建筑的空间与造型语言构成 | 第73-77页 |
| 4.1.3 浚县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语言构成 | 第77-82页 |
| 4.2 浚县传统民居建筑语言的重构 | 第82-91页 |
| 4.2.1 从“原型”到类型 | 第82-88页 |
| 4.2.2 从“符号”到式样 | 第88-89页 |
| 4.2.3 从构成到重构 | 第89-91页 |
| 4.3 浚县传统民居建筑语言的转型 | 第91-97页 |
| 4.3.1 浚县传统民居建筑语言的转型机制 | 第91-92页 |
| 4.3.2 浚县传统民居建筑语言的文化象征 | 第92-93页 |
| 4.3.3 浚县传统民居建筑语言的文脉延续 | 第93-97页 |
| 5 浚县西大街保护与维修设计实践 | 第97-114页 |
| 5.1 西大街历史片区风貌现状 | 第97-100页 |
| 5.1.1 历史片区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98-100页 |
| 5.1.2 历史片区保护现状的改善措施 | 第100页 |
| 5.2 西大街保护与维修设计原则 | 第100-102页 |
| 5.2.1 整体优先 | 第100-101页 |
| 5.2.2 保护文物 | 第101页 |
| 5.2.3 延续肌理 | 第101-102页 |
| 5.2.4 控制尺度 | 第102页 |
| 5.3 浚县西大街保护维修设计 | 第102-107页 |
| 5.3.1 电影院的维修保护 | 第102-104页 |
| 5.3.2 世袭翰林院的维修保护 | 第104-107页 |
| 5.4 浚县西大街保护改造设计 | 第107-114页 |
| 5.4.1 西大街改造设计 | 第107-109页 |
| 5.4.2 李公馆设计 | 第109-110页 |
| 5.4.3 西城门楼恢复设计 | 第110-114页 |
| 6 结语:对国内历史文化名城“夺回古城风貌”的思考 | 第114-1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5-117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7-118页 |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