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社会学视角下的调解机制再研究--以传统到现代调解社会化主体发展为线索
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言 | 第12-2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三、本文研究目的、价值及意义 | 第19-20页 |
四、论文结构、研究方法、创新及不足 | 第20-22页 |
第一章 我国调解社会化理论概述 | 第22-37页 |
第一节 传统中国的调解社会化——“官批民调” | 第24-28页 |
一、传统中国调解社会化的概念 | 第25-26页 |
二、传统中国调解社会化的类型 | 第26-27页 |
三、“官批民调”的效果 | 第27-28页 |
第二节 传统调解社会化主体特征 | 第28-37页 |
一、宗族的特征 | 第29-31页 |
二、乡绅、乡保和中人的特征 | 第31-32页 |
三、两类主体的一般特征 | 第32-37页 |
第二章 调解社会化主体的变迁与再发现 | 第37-54页 |
第一节 调解社会化主体的变迁 | 第37-40页 |
第二节 调解社会化主体的再发现——以上海市为例 | 第40-54页 |
一、调解社会化主体的再发现 | 第40-45页 |
二、委托调解的属性与功能 | 第45-49页 |
三、小结:行政牺牲司法 | 第49-54页 |
第三章 调解社会化模式转型的理论探索 | 第54-64页 |
第一节 委托调解的性质——从社会议价到行为边界 | 第54-56页 |
第二节 调解社会化主体的解纷机制——从替代到问责 | 第56-60页 |
第三节 调解社会化的信用机制——从人格到非人格 | 第60-64页 |
第四章 调解社会化机制的未来发展路径 | 第64-81页 |
第一节 调解社会化的主体转变路径 | 第65-72页 |
一、邀请调解的范围限制 | 第65-69页 |
二、形成以调解工作室为中心的信息网络 | 第69-72页 |
第二节 调解社会化的程序选择路径 | 第72-81页 |
一、程序选择的基本原则 | 第72-76页 |
二、新型调解社会化解纷程序的适用 | 第76-81页 |
结语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附录 | 第87-8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后记 | 第89-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