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1.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 第13-14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1.3.1 国外学者对城中村治理问题的研究 | 第15-16页 |
1.3.2 国内学者对城中村治理问题的研究 | 第16-18页 |
1.3.3 对国内学者关于城中村治理问题研究的评论 | 第18页 |
1.4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8-19页 |
1.4.1 研究的内容 | 第18-19页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19页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19-21页 |
2. 新型城镇化与现代城中村治理的相关理论 | 第21-29页 |
2.1 新型城镇化 | 第21-25页 |
2.1.1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 第21-22页 |
2.1.3 新型城镇化的特点及要求 | 第22-23页 |
2.1.4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区别 | 第23-24页 |
2.1.5 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的具体路径 | 第24-25页 |
2.2 城镇化中的城中村 | 第25-27页 |
2.2.1 城中村的概念 | 第25-26页 |
2.2.2 城中村的特点 | 第26-27页 |
2.3 新型城镇化下城中村治理的理论依据 | 第27-29页 |
2.3.1 城市政体理论 | 第27页 |
2.3.2 级差地租理论 | 第27页 |
2.3.3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 第27页 |
2.3.4 社区发展理论 | 第27-28页 |
2.3.5 人居环境理论 | 第28-29页 |
3. 南昌市城镇化过程中城中村现状的一般分析 | 第29-42页 |
3.1 南昌市城中村形成及发展的主要阶段 | 第29-30页 |
3.1.1 20世纪80年代以前纯粹的农村聚落阶段 | 第29页 |
3.1.2 20世纪 80-90年代中期城中村的过渡阶段 | 第29-30页 |
3.1.3 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完全的城中村阶段 | 第30页 |
3.2 南昌市城中村的基本状况 | 第30-35页 |
3.2.1 南昌市城中村的分布状况 | 第30-31页 |
3.2.2 南昌市城中村的经济状况 | 第31-33页 |
3.2.3 南昌市城中村的社会状况 | 第33-34页 |
3.2.4 南昌市城中村的环境状况 | 第34-35页 |
3.3 南昌市城中村治理的一般问题 | 第35-42页 |
3.3.1 政治方面 | 第35-36页 |
3.3.2 经济方面 | 第36-39页 |
3.3.3 文化教育方面 | 第39-40页 |
3.3.4 社会环境方面 | 第40-42页 |
4.南昌市城中村治理的现实分析—基于改革试点情况的调查 | 第42-55页 |
4.1 南昌市城中村治理的改革试点 | 第42-44页 |
4.1.1 户籍改制推动城乡“一元化” | 第42-43页 |
4.1.2 村委会向居委会的转变 | 第43页 |
4.1.3 生育政策的过渡 | 第43页 |
4.1.4 土地出让金优先安置拆迁户 | 第43页 |
4.1.5 以划带建、综合治理 | 第43-44页 |
4.2 南昌市城中村治理改革的效果分析 | 第44-55页 |
4.2.1 研究方法 | 第44页 |
4.2.2 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第44-45页 |
4.2.3 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 第45-54页 |
4.2.4 南昌市城中村治理的效果分析的总体评价 | 第54-55页 |
5.进一步完善城中村治理的经验借鉴以及对策建议 | 第55-65页 |
5.1 国内城中村治理的经验借鉴 | 第55-58页 |
5.1.1 广州 | 第55-57页 |
5.1.2 长沙 | 第57-58页 |
5.2 完善城中村治理的对策建议 | 第58-65页 |
5.2.1 高起点绘制治理规划 | 第59-60页 |
5.2.2 转化城中村治理的融资机制 | 第60-61页 |
5.2.3 普及文化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 | 第61-63页 |
5.2.4 完善村民社会生活的保障体系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