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1.3 本课题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6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3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方案及思路 | 第16-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案 | 第16-17页 |
2 公民道德建设概述 | 第17-22页 |
2.1 公民、公民道德、公民道德建设的含义 | 第17-18页 |
2.1.1 公民 | 第17页 |
2.1.2 公民道德 | 第17-18页 |
2.1.3 公民道德建设 | 第18页 |
2.2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流变 | 第18-21页 |
2.2.1 基于时间视角下的流变 | 第19页 |
2.2.2 基于范式视角下的流变 | 第19-21页 |
2.3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 | 第21-22页 |
3 公民道德建设现状 | 第22-31页 |
3.1 公民道德建设取得的成就 | 第22-24页 |
3.1.1 理论成果丰硕 | 第22页 |
3.1.2 整体素质提升 | 第22-23页 |
3.1.3 建设环境夯实 | 第23-24页 |
3.2 公民道德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 | 第24-27页 |
3.2.1 社会公德方面失范频出 | 第24-25页 |
3.2.2 职业道德方面观念淡薄 | 第25-26页 |
3.2.3 家庭美德方面部分缺失 | 第26-27页 |
3.2.4 个人品德方面有待提高 | 第27页 |
3.3 公民道德建设存在失范现象的原因探析 | 第27-31页 |
3.3.1 封建道德思想尚未完全剔除 | 第28页 |
3.3.2 资产阶级道德思想影响 | 第28-29页 |
3.3.3 公民道德教育滞后 | 第29-30页 |
3.3.4 道德制度建设缺失 | 第30-31页 |
4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公民道德建设 | 第31-41页 |
4.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 第31-32页 |
4.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 第32-33页 |
4.2.1 实际可行性 | 第32页 |
4.2.2 客观必要性 | 第32-33页 |
4.3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国公民道德的价值准则 | 第33-41页 |
4.3.1 爱国 | 第33-35页 |
4.3.2 敬业 | 第35-37页 |
4.3.3 诚信 | 第37-38页 |
4.3.4 友善 | 第38-41页 |
5 推进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路径 | 第41-51页 |
5.1 加强个人层面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 第41-43页 |
5.1.1 培育爱国的道德思想 | 第41页 |
5.1.2 培育敬业的道德思想 | 第41-42页 |
5.1.3 培育诚信的道德思想 | 第42页 |
5.1.4 培育友善的道德思想 | 第42-43页 |
5.2 强化公民道德教育 | 第43-45页 |
5.2.1 创新理念 | 第43页 |
5.2.2 结合实际 | 第43-44页 |
5.2.3 拓展方式 | 第44-45页 |
5.3 优化外部环境 | 第45-47页 |
5.3.1 健全文明的政治体制 | 第45-46页 |
5.3.2 建立有序的市场经济 | 第46页 |
5.3.3 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 | 第46-47页 |
5.4 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 第47-49页 |
5.4.1 齐之以礼引导民众友善 | 第47-48页 |
5.4.2 忠公爱国弘扬爱国情怀 | 第48页 |
5.4.3 诚实守信培养诚信之风 | 第48页 |
5.4.4 大同思想促进社会和谐 | 第48-49页 |
5.5 理性对待西方道德思潮 | 第49-51页 |
5.5.1 客观对待中西方道德观差异 | 第49-50页 |
5.5.2 合理借鉴西方道德建设的优良成果 | 第50-51页 |
6 结语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