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5页 |
一、研究缘由及意义 | 第7-9页 |
(一)研究缘由 | 第7-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9-10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9页 |
(二)研究目标 | 第9-10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0-11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15-21页 |
第一节 内涵的界定 | 第15-17页 |
一、口语交际 | 第15-16页 |
二、口语交际教学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发展历程 | 第17-18页 |
一、启蒙时期 | 第17页 |
二、徘徊时期 | 第17页 |
三、恢复时期 | 第17-18页 |
四、发展时期 | 第18页 |
第三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发展历程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启示 | 第18-21页 |
一、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应满足学生主体需要 | 第18-19页 |
二、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应符合时代进步特点 | 第19页 |
三、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应符合教育发展规律 | 第19-20页 |
四、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应回归生活基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门源县小学高年级口语交际教学现状 | 第21-41页 |
第一节 相关背景介绍 | 第21-25页 |
一、门源县的基本情况 | 第21-22页 |
二、门源地区小学的基本情况 | 第22页 |
三、门源地区小学师生的基本情况 | 第22-25页 |
第二节 门源县小学高年级口语交际教学调查结果 | 第25-35页 |
一、有关学生的调查结果 | 第25-30页 |
二、有关教师的调查结果 | 第30-35页 |
第三节 门源县小学高年级口语交际教学调查结果分析 | 第35-37页 |
一、学生眼中的口语交际 | 第35页 |
二、教师眼中的口语交际 | 第35-36页 |
三、家长眼中的口语交际 | 第36-37页 |
第四节 门源县小学高年级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37-38页 |
一、应试教育思想束缚门源县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开展 | 第37页 |
二、门源县相关制度建设比较落后 | 第37页 |
三、教师和学生对口语交际的认知缺位 | 第37-38页 |
四、学生缺乏宽松、和谐、民主的交际环境 | 第38页 |
五、普通话使用情况影响了口语交际教学实施 | 第38页 |
第五节 门源县小学高年级口语交际教学利弊条件分析 | 第38-41页 |
一、积极条件 | 第38-39页 |
二、消极条件 | 第39-41页 |
第三章 门源县小学高年级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 | 第41-51页 |
第一节 学校层面的策略 | 第41-44页 |
一、转变交际观念,更新“口语交际”教学理念 | 第41页 |
二、提倡交流文化,开展多形式交际互动 | 第41-42页 |
三、开展专项培训,提高教师职业口语交际水平 | 第42页 |
四、基于地区民族文化开发口语交际教学的校本辅助教材 | 第42-44页 |
第二节 个体方面的策略 | 第44-45页 |
一、教师角度 | 第44页 |
二、学生角度 | 第44页 |
三、家长角度 | 第44-45页 |
第三节 具体有效的教学策略 | 第45-51页 |
一、话题选择 | 第45-46页 |
二、情境创设 | 第46-47页 |
三、角色扮演 | 第47-49页 |
四、激励评价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附录一 | 第52-56页 |
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小学高年级口语交际调查问卷(学生卷) | 第52-54页 |
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小学高年级口语交际调查问卷(教师卷) | 第54-56页 |
附录二 | 第56-61页 |
“巧说‘狗浇尿’”课堂实录 | 第56-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