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梅江河旧建筑更新与风貌设计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2-26页 |
1.1 论文选题的缘起 | 第12-17页 |
1.1.1 城镇旧建筑更新的现实状况 | 第12-15页 |
1.1.2 实际项目的依托与实践 | 第15-16页 |
1.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旧建筑更新与风貌设计的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2.1 旧建筑更新与风貌设计的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1.2.2 城镇建筑风貌与地域性表达 | 第18-21页 |
1.3 渝东南小城镇更新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1.4 研究方法、内容和框架 | 第22-2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23-26页 |
2 秀山梅江河旧建筑更新与城镇文化背景 | 第26-48页 |
2.1 秀山历史文化特色 | 第26-31页 |
2.1.1 地理区位与城镇建设 | 第26-28页 |
2.1.2 秀山历史人文环境 | 第28-31页 |
2.2 民族地域特色的建筑与环境 | 第31-48页 |
2.2.1 自然环境特色 | 第31-33页 |
2.2.2 建筑空间形态 | 第33-42页 |
2.2.3 街巷空间形态 | 第42-48页 |
3 梅江河地段旧城现状及更新的必要性 | 第48-60页 |
3.1 秀山梅江河地段的价值分析 | 第48-50页 |
3.1.1 滨江片区的价值 | 第48-49页 |
3.1.2 传统街区的价值 | 第49-50页 |
3.1.3 街区内旧建筑的价值 | 第50页 |
3.2 秀山梅江河片区旧城现状 | 第50-53页 |
3.2.1 历史建筑的逐渐消失与残存 | 第50-51页 |
3.2.2 危旧建筑影响风貌与安全 | 第51页 |
3.2.3 街巷环境与滨江环境的恶化 | 第51-53页 |
3.3 危旧房屋的类型特征 | 第53-55页 |
3.3.1 木构类型建筑 | 第53-54页 |
3.3.2 砖石类型建筑 | 第54-55页 |
3.3.3 砖混类型建筑 | 第55页 |
3.4 秀山梅江河段更新的其他因素 | 第55-60页 |
3.4.1 秀山经济发展规划 | 第55-57页 |
3.4.2 各级政府政策扶持 | 第57-60页 |
4 以历史街巷为依托的更新设计理论 | 第60-88页 |
4.1 秀山梅江河长廊景观规划 | 第60-61页 |
4.2 复兴历史街巷的空间环境 | 第61-71页 |
4.2.1 街巷基面的重新塑造 | 第62-64页 |
4.2.2 恢复传统街巷的尺度 | 第64-70页 |
4.2.3 街道中重要节点梳理 | 第70-71页 |
4.3 文化生态的整体滨江建筑风貌 | 第71-80页 |
4.3.1 自然生态为主导的滨江空间设计 | 第71-78页 |
4.3.2 民族地域特色的滨江建筑风貌 | 第78-80页 |
4.4 历史地标的复兴 | 第80-88页 |
4.4.1 邑梅码头 | 第80-81页 |
4.4.2 城镇牌坊 | 第81-84页 |
4.4.3 涵秀廊桥 | 第84-88页 |
5 梅江河旧建筑更新与风貌建筑设计 | 第88-120页 |
5.1 历史建筑保护与环境复原 | 第88-93页 |
5.1.1 历史建筑与外部环境的整体保护的原则 | 第88-89页 |
5.1.2 历史建筑的分类更新保护 | 第89-93页 |
5.2 旧建筑加固与地域特色的风貌塑造 | 第93-106页 |
5.2.1 风貌塑造与加固措施的结合 | 第94-97页 |
5.2.2 风貌塑造中的地域特色要素 | 第97-106页 |
5.3 滨江长廊与整体空间环境的协调方法 | 第106-109页 |
5.3.1 滨江建筑风貌的整体协调与空间利用 | 第106-107页 |
5.3.2 自然生态理论的滨江长廊增设 | 第107-109页 |
5.3.3 民族民俗的滨江长廊细部装饰 | 第109页 |
5.4 传统风貌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 第109-120页 |
5.4.1 屋顶的构筑技术与空间再利用 | 第109-113页 |
5.4.2 新旧结构体系的结合 | 第113-114页 |
5.4.3 细部装饰的改造技术 | 第114-120页 |
6 总结 | 第120-122页 |
6.1 滨江山地城镇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延续 | 第120页 |
6.2 滨江山地城镇建成环境的整治 | 第120页 |
6.3 城镇旧建筑更新的时代性与适应性 | 第120-121页 |
6.4 城镇旧建筑风貌设计中实用形式的探索 | 第121-122页 |
致谢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6页 |
附录 | 第126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