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7页 |
1.1.1 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的现状 | 第13-14页 |
1.1.2 类地面屋顶塑造山地城市公共空间 | 第14-17页 |
1.1.3 研究对象的定义 | 第17页 |
1.2 类地面屋顶建筑与相关建筑概念的关系 | 第17-19页 |
1.2.1 地景建筑 | 第17-18页 |
1.2.2 覆土建筑 | 第18-19页 |
1.2.3 小结 | 第1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页 |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第21-25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5.3 研究框架 | 第22-25页 |
2 山地城市公共空间 | 第25-41页 |
2.1 山地城市概念 | 第25-26页 |
2.2 山地城市空间的形成 | 第26-29页 |
2.3 山地城市公共空间 | 第29-35页 |
2.3.1 广场空间 | 第29-31页 |
2.3.2 公园空间 | 第31-33页 |
2.3.3 滨水空间 | 第33-35页 |
2.4 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原则 | 第35-37页 |
2.5 类地面屋顶建筑适应普适性空间塑造原则 | 第37-3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8-41页 |
3 类地面屋顶建筑 | 第41-55页 |
3.1 类地面屋顶建筑的分类 | 第41-44页 |
3.1.1 人流可达性类地面屋顶 | 第42-43页 |
3.1.2 景观型类地面屋顶 | 第43-44页 |
3.2 类地面屋顶建筑与山地地形的适应性 | 第44-47页 |
3.3 类地面屋顶建筑的塑造方式 | 第47-52页 |
3.3.1 保留(还原) | 第47-49页 |
3.3.2 扩大 | 第49-51页 |
3.3.3 重塑 | 第51-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5页 |
4 山地城市广场空间中的类地面屋顶建筑 | 第55-71页 |
4.1 山地城市广场空间的塑造目标 | 第55-62页 |
4.2 类地面屋顶建筑塑造山地广场空间 | 第62-68页 |
4.2.1 重庆武隆红翻天广场 | 第62-66页 |
4.2.2 重庆两江幸福广场 | 第66-6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8-71页 |
5 山地城市公园空间中的类地面屋顶建筑 | 第71-85页 |
5.1 山地城市公园空间的塑造目标 | 第71-75页 |
5.2 类地面屋顶建筑塑造山地城市公园空间 | 第75-82页 |
5.2.1 重庆江北嘴基督教堂(人造公园空间) | 第75-80页 |
5.2.2 游客服务中心暨风景管理处(自然公园空间) | 第80-8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2-85页 |
6 山地城市滨水空间中的类地面屋顶建筑 | 第85-97页 |
6.1 山地城市滨水空间的塑造目标 | 第85-89页 |
6.2 类地面屋顶建筑塑造山地城市滨水空间——江北嘴聚贤广场类地面屋顶建筑 | 第89-95页 |
6.2.1 项目概况 | 第89-90页 |
6.2.2 常规处理方式带来的弊端 | 第90-92页 |
6.2.3 类地面屋顶的处理方式 | 第92-95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7 类地面屋顶建筑的形象及技术处理 | 第97-127页 |
7.1 入口形象 | 第97-100页 |
7.1.1 标志型入口形象 | 第97-99页 |
7.1.2 消隐型入口形象 | 第99-100页 |
7.2 立面形象 | 第100-104页 |
7.2.1“实”的立面处理方式 | 第100-101页 |
7.2.2“虚”的立面处理方式 | 第101-104页 |
7.3 人员心理 | 第104-107页 |
7.3.1 地下空间心理环境影响因素 | 第105-106页 |
7.3.2 改善措施 | 第106-107页 |
7.4 采光通风 | 第107-115页 |
7.4.1 自然采光设计 | 第107-113页 |
7.4.2 通风设计 | 第113-115页 |
7.5 人员安全疏散 | 第115-124页 |
7.5.1 解决安全疏散的设计手段 | 第115-118页 |
7.5.2 设计手段的具体应用——重庆江北嘴三洞桥民俗风情街 | 第118-124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24-127页 |
8 结语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5页 |
附录 | 第135-151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5-137页 |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设计的类地面屋顶建筑) | 第137-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