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25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3 森林生态系统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3.1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3.2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的分类 | 第15-17页 |
4 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4.1 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4.2 海坛岛沿海防护林主要树种生态服务功能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4.2.1 木麻黄林生态服务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4.2.2 台湾相思林生态服务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4.2.3 黑松林生态服务研究进展 | 第21页 |
4.2.4 湿地松林生态服务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5 目前研究存在问题 | 第22页 |
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第一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5-31页 |
1 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 第25-27页 |
1.1 地理位置 | 第25页 |
1.2 气候和水文条件 | 第25-26页 |
1.3 地势地貌条件 | 第26页 |
1.4 植被和土壤 | 第26-27页 |
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7-28页 |
3 沿海防护林建设情况 | 第28-30页 |
4 研究范围 | 第30-31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31-47页 |
1 收集数据 | 第31页 |
2 野外调查实验分析处理 | 第31-33页 |
2.1 胸径树高的测定 | 第31页 |
2.2 各林分年均生长率的测定 | 第31-32页 |
2.3 各林分活立木蓄积量的测定 | 第32页 |
2.4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32-33页 |
3. 海坛岛沿海防护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指标的确定 | 第33-37页 |
3.1 指标体系的概念和作用 | 第33-34页 |
3.2 评估方法 | 第34-35页 |
3.3 评估指标筛选的原则 | 第35-36页 |
3.4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6-37页 |
4. 海坛岛防护林主要森林类型生态服务功能测度方法 | 第37-47页 |
4.1 经济功能价值的测度方法 | 第37-38页 |
4.2 生态功能价值的测度方法 | 第38-44页 |
4.3 社会功能价值的测度方法 | 第44-47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7-69页 |
1 经济功能价值 | 第47-50页 |
1.1 林木价值 | 第47-50页 |
2 生态功能价值 | 第50-59页 |
2.1 固碳释氧价值 | 第50-51页 |
2.2 涵养水源价值 | 第51-53页 |
2.3 保育土壤价值 | 第53-55页 |
2.4 净化大气环境价值 | 第55-57页 |
2.5 森林防护价值 | 第57-59页 |
3 社会功能价值 | 第59-60页 |
4 海坛岛防护林主要森林类型价值构成分析 | 第60-69页 |
4.1 海坛岛防护林主要森林类型总价值分析 | 第60-63页 |
4.2 四种森林类型生态服务价值结构比较分析 | 第63-69页 |
第四章 提高海坛岛防护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措施 | 第69-71页 |
1 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加强规划和宣传教育 | 第69页 |
2 完善防护林生态系统补偿机制 | 第69-70页 |
3 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 | 第70-71页 |
3.1 优化防护林格局 | 第70页 |
3.2 提升防护林管理技术 | 第70页 |
3.3 培育优良树种 | 第70-7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5页 |
1 结论 | 第71-72页 |
2 讨论与展望 | 第72-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个人简历 | 第85-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