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民族学论文--民族社会形态、社会制度论文

六盘山回族地区反贫困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1-30页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1-12页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2-15页
    三、相关概念界定第15-23页
    四、反贫困理论综述第23-28页
    五、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28-30页
第一章 六盘山回族地区概况第30-47页
    第一节 清末回民大迁徙与六盘山新回民聚居区的形成第30-41页
        一、清代以前的西北回民分布概况第30-32页
        二、清同治年间回民起义的“善后”安插与回族新聚居区的形成第32-37页
        三、“陕回”与“甘回”——文化的割裂与历史的重构第37-41页
    第二节 六盘山回族地区地理范围界定第41-44页
        一、田野点地理范围第41-43页
        二、田野点选取理由第43-44页
    第三节 六盘山回族地区人口与生计方式变迁第44-47页
        一、六盘山回族地区民族构成与人口分布第44-45页
        二、六盘山回族地区回族传统生计方式及其变迁第45-47页
第二章 六盘山回族地区贫困现状第47-60页
    第一节 六盘山回族地区贫困概述第47-49页
        一、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第47-48页
        二、平凉市回族乡第48-49页
        三、泾源县第49页
    第二节 六盘山回族地区贫困特点分析第49-54页
        一、贫困的绝对性第49-51页
        二、返贫率高第51-53页
        三、贫困的多维性第53-54页
        四、贫困群体的民族身份标识第54页
    第三节 六盘山回族地区贫困的人文内涵第54-60页
        一、贫困状况的主观体验与自我认知第55-58页
        二、贫困群体“去道德化”的实践第58-60页
第三章 六盘山回族地区贫困原因分析第60-97页
    第一节 贫困的历史性继承与地理区隔的贫困第60-67页
        一、历史视野中回民空间转换与生存环境的逆转第60-64页
        二、地理区位的市场化悖论第64-67页
    第二节 贫困的资源性约束与基本生存的贫困第67-78页
        一、六盘山回族地区的资源要素第67-76页
        二、表现在资源性约束上的基本生存的贫困第76-78页
    第三节 贫困的能力约束与人力资本的贫困第78-90页
        一、六盘山回族地区人力资本现状第78-84页
        二、人力资本贫困与反贫困能力约束第84-86页
        三、人力资本的提高与流失之间的悖论第86-90页
    第四节 贫困的制度性约束与“人”的发展权利的贫困第90-97页
        一、六盘山回族地区制度变迁第91-92页
        二、制度性约束下的权利贫困第92-97页
第四章 六盘山回族地区反贫困成果第97-113页
    第一节 从外部干预到回族内生性发展的政策调整第97-103页
        一、六盘山回族地区反贫困政策演变第97-102页
        二、六盘山回族地区反贫困政策述评第102-103页
    第二节 反贫困模式的多元化第103-108页
        一、六盘山回族地区反贫困模式演进与述评第103-105页
        二、六盘山回族地区反贫困具体措施选择第105-108页
    第三节 反贫困的女性性别敏感指标的引入第108-113页
        一、贫困的女性面孔第108-109页
        二、针对女性的反贫困政策第109-113页
第五章 六盘山回族地区反贫困困境分析第113-153页
    第一节 生态环境恶化与农业发展的冲突第113-120页
        一、梯田农业的生态困境第113-115页
        二、自然生态对农业产业化的制约第115-120页
    第二节 社会保障体系与反贫困实践的脱节第120-129页
        一、六盘山回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评述第121-125页
        二、六盘山回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困境与问题第125-129页
    第三节 地方知识对反贫困项目植入的反弹第129-134页
        一、市场导向对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与文化逻辑的漠视第129-132页
        二、现代性“美学”秩序对传统居住伦理的背离第132-134页
    第四节 六盘山回族地区非农化发展困境第134-145页
        一、城镇化困境第135-140页
        二、生态移民与新农村建设困境第140-145页
    第五节 国家正式制度的供给不足第145-153页
        一、国家反贫困政策支撑有限第146-149页
        二、国家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导缺位第149-150页
        三、地方政府对反贫困战略的执行偏离第150-153页
第六章 民族地区反贫困实践探索第153-177页
    第一节 制度创新——民族地区反贫困的外源性动力获得第153-160页
        一、制度与政策的有效保障第153-159页
        二、市场力量的引入和培育第159页
        三、反贫困的社会力量帮扶第159-160页
    第二节 自主发展——民族地区反贫困的内源性动力培育第160-173页
        一、在倾听中求得决策——参与式发展及其社区组织构建第161-168页
        二、民族文化的整合与创新第168-170页
        三、地方性知识的转化和利用第170-172页
        四、产业结构调整与互动第172-173页
    第三节 民族地区反贫困动力系统重构第173-177页
        一、民族地区反贫困的动力源第173-175页
        二、反贫困动力系统重构第175-177页
第七章 民族地区反贫困理论反思第177-192页
    第一节 地方性知识对现代发展话语的解构与整合第177-182页
        一、地方性知识对西方现代性的消解第177-179页
        二、作为认知方式的地方性知识的实践第179-180页
        三、地方性知识与现代反贫困项目的整合第180-182页
    第二节 “发展”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第182-187页
        一、发展理论及其发展第182-184页
        二、经济增长——目标还是手段第184-185页
        三、针对谁的反贫困与发展第185-187页
    第三节 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路径选择第187-192页
        一、人类学与发展的纠葛第187-188页
        二、场外批判还是参与其中——人类学视野中的反贫困第188-189页
        三、向发展人类学路径转变第189-192页
结语第192-193页
附录第193-194页
参考文献第194-200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200-201页
致谢第201页

论文共2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环境研究--以宁夏卫宁平原为例
下一篇:基于企业视角的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