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岩石学论文--岩石分类论文--变质岩论文

红安造山带高压—超高压榴辉岩中石榴石和锆石特征及其对俯冲带过程的制约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一章 导论第16-38页
    1.1 研究背景第16-35页
        1.1.1 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和大陆地球动力学第16-18页
        1.1.2 大陆超高压变质岩第18-25页
            1.1.2.1 超高压变质岩的原岩第18-20页
            1.1.2.2 碰撞类型和超高压变质时限第20-22页
            1.1.2.3 大陆俯冲隧道第22-25页
        1.1.3 石榴石研究第25-35页
            1.1.3.1 石榴石在变质作用研究中的优势第26-28页
            1.1.3.2 石榴石元素分带与成因第28-30页
            1.1.3.3 石榴石包裹体第30页
            1.1.3.4 石榴石破坏第30-31页
            1.1.3.5 石榴石在变质岩中的研究现状第31-34页
            1.1.3.6 石榴石形成对变质生长锆石HREE的控制第34-35页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第35-36页
    1.3 工作量小结第36-38页
第二章 地质背景第38-58页
    2.1 秦岭-桐柏造山带第38-45页
        2.1.1 宽坪群第38-40页
        2.1.2 二郎坪群第40-41页
        2.1.3 秦岭群第41-42页
        2.1.4 商丹蛇绿岩带第42-43页
        2.1.5 刘岭复理石带第43页
        2.1.6 陡岭构造混杂岩带第43页
        2.1.7 南秦岭高压带第43-44页
        2.1.8 桐柏造山带第44-45页
    2.2 大别-苏鲁造山带第45-51页
        2.2.1 大别造山带第46-50页
            2.2.1.1 北淮阳低温/低压绿片岩相变质带第46-47页
            2.2.1.2 北大别高温/超高压榴辉岩相变质带第47-48页
            2.2.1.3 中大别中温/超高压榴辉岩相变质带第48-49页
            2.2.1.4 南大别低温/超高压榴辉岩相变质带第49页
            2.2.1.5 宿松低温/高压蓝片岩相变质带第49-50页
        2.2.2 苏鲁造山带第50-51页
    2.3 红安造山带第51-58页
        2.3.1 红安造山带的构造单元及岩石组合第51-54页
            2.3.1.1 南湾复理石带第52-53页
            2.3.1.2 八里畈混杂岩带第53页
            2.3.1.3 浒湾高压带第53页
            2.3.1.4 新县超高压带第53页
            2.3.1.5 安高压带第53-54页
            2.3.1.6 木兰山蓝片-绿片岩相变质带第54页
        2.3.2 红安造山带的变质温压条件第54-56页
        2.3.3 红安造山带的原岩和变质历史第56-58页
第三章 分析方法第58-64页
    3.1 岩石切片与全岩粉末样品制作和单矿物分选第58页
    3.2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第58-59页
    3.3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第59页
    3.4 扫描电子显微镜面扫描分析第59页
    3.5 锆石内部结构分析第59页
    3.6 矿物主微量元素分析第59-60页
    3.7 锆石U-Pb定年和微量元素测定第60-61页
    3.8 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第61-64页
第四章 浒湾构造带高压榴辉岩中石榴石的成因第64-130页
    4.1 引言第64-65页
    4.2 采样位置和样品描述第65-66页
    4.3 岩相学第66-70页
        4.3.1 块状榴辉岩第66-68页
        4.3.2 片理化榴辉岩第68-69页
        4.3.3 中间区域第69-70页
    4.4 分析结果第70-117页
        4.4.1 全岩主微量元素第70-74页
        4.4.2 矿物化学成分及环带第74-117页
            4.4.2.1 块状榴辉岩第74-107页
            4.4.2.2 片理化榴辉岩第107-113页
            4.4.2.3 过渡带榴辉岩第113-117页
    4.5 石榴石成因的热力学计算第117-122页
        4.5.1 块状榴辉岩第121页
        4.5.2 片理化榴辉岩第121-122页
    4.6 石榴石成因分析第122-127页
        4.6.1 石榴石的多阶段生长第122-123页
        4.6.2 两种产状榴辉岩中石榴石的成因第123-125页
        4.6.3 流体活动对石榴石的影响第125-126页
        4.6.4 全岩成分对榴辉岩中石榴石生长的影响第126-127页
    4.7 小结第127-130页
第五章 新县超高压带榴辉岩石榴石的成因第130-178页
    5.1 引言第130-131页
    5.2 地质背景和采样位置第131-133页
    5.3 岩相学第133-148页
    5.4 分析结果第148-168页
        5.4.1 石榴石中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第148-158页
            5.4.1.1 榴辉岩样品第148-149页
            5.4.1.2 片麻岩样品第149-158页
        5.4.2 石榴石中的矿物包裹体分析第158-165页
            5.4.2.1 绿辉石第158-160页
            5.4.2.2 角闪石第160-161页
            5.4.2.3 绿帘石第161-165页
        5.4.3 锆石U-Pb定年和稀土元素分析第165-168页
    5.5 讨论第168-172页
        5.5.1 石榴石的生长环带第168-170页
        5.5.2 榴辉岩石榴石的成因第170-172页
    5.6 石榴石生长时限第172-175页
    5.7 小结第175-178页
第六章 红安造山带的大地构造演化第178-262页
    6.1 引言第178-180页
    6.2 地质背景和采样位置第180-181页
    6.3 分析结果第181-220页
        6.3.1 全岩主量元素分析第181-185页
        6.3.2 全岩微量元素第185-189页
            6.3.2.1 浒湾高压榴辉岩相变质带第185-187页
            6.3.2.2 新县超高压榴辉岩相变质带第187页
            6.3.2.3 红安高压榴辉岩相变质带第187-189页
        6.3.3 变质锆石的形态和结构第189-209页
            6.3.3.1 浒湾高压榴辉岩相变质岩第189页
            6.3.3.2 新县超高压榴辉岩相变质岩第189页
            6.3.3.3 红安高压榴辉岩相变质岩第189-209页
        6.3.4 锆石U-Pb年龄和微量元素第209-216页
            6.3.4.1 浒湾高压榴辉岩相变质单元第209-213页
            6.3.4.2 新县超高压榴辉岩相变质带第213-214页
            6.3.4.3 红安高压榴辉岩相变质单元第214-216页
        6.3.5 锆石Lu-Hf同位素第216-220页
    6.4 讨论第220-237页
        6.4.1 红安造山带三叠纪的变质作用第220-230页
        6.4.2 红安造山带古生代变质作用第230-233页
        6.4.3 红安造山带高压/超高压岩石的原岩性质第233-237页
    6.5 红安造山带的构造演化第237-240页
    6.6 小结第240-262页
第七章 结论第262-264页
参考文献第264-296页
致谢第296-298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298页

论文共2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巷道围岩峰后大变形过程的稳定性特征及锚固控制机理研究
下一篇:浆体与级配颗粒组合条件下泥石流冲击特性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