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矿井支护与设备论文--巷道支护论文

巷道围岩峰后大变形过程的稳定性特征及锚固控制机理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5-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6页
        1.2.1 岩石力学特性研究现状第17-18页
        1.2.2 岩石强度理论与本构模型研究现状第18-20页
        1.2.3 围岩与支护平衡特性研究现状第20-22页
        1.2.4 巷道围岩控制理论研究现状第22-25页
        1.2.5 锚固支护理论及技术研究现状第25页
        1.2.6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25-26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6-29页
第二章 岩体峰后全过程特性及其本构模型研究第29-53页
    2.1 引言第29-30页
    2.2 岩石压缩试验全过程分析第30-34页
        2.2.1 岩体加卸载分析第30-31页
        2.2.2 岩石三轴压缩特性分析第31-33页
        2.2.3 岩石的脆、延性第33-34页
    2.3 岩体峰后全过程的特性第34-42页
        2.3.1 峰后强度特征第34-38页
        2.3.2 峰后强度与变形的关系第38-39页
        2.3.3 峰后本构特性第39-42页
    2.4 峰后FRMF本构模型第42-50页
        2.4.1 FRMF与Mohr-Coulomb之间的联系第43-45页
        2.4.2 峰后全过程强度公式的建立第45-49页
        2.4.3 FRMF本构模型在数值计算中的实现第49-50页
    2.5 FRMF本构模型峰后特性的验证第50-51页
    2.6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三章 峰后大变形巷道围岩与支护平衡特征研究第53-81页
    3.1 引言第53-54页
    3.2 物理相似模拟试验第54-66页
        3.2.1 物理模拟材料配比的确定第54-58页
        3.2.2 支护力和变形量可调试验支架的研制第58页
        3.2.3 物理模拟试验方案第58-61页
        3.2.4 物理模拟过程及结果第61-66页
    3.3 数值模拟试验第66-72页
        3.3.1 数值模拟材料选择第66页
        3.3.2 数值模拟试验方案第66-67页
        3.3.3 数值模拟过程及结果第67-72页
    3.4 围岩-支护平衡规律的现场观测第72-78页
        3.4.1 工程背景第73-74页
        3.4.2 墩柱的力学性能第74-75页
        3.4.3 围岩-支护平衡规律的现场观测方法第75-76页
        3.4.4 巷道变形与支护力关系的观测结果第76-78页
    3.5 巷道围岩-支护平衡特性分类第78-79页
    3.6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第四章 峰后大变形巷道围岩与支护平衡机理分析第81-95页
    4.1 引言第81页
    4.2 大变形巷道的矿压特征第81-88页
        4.2.1 应力演化特征第81-87页
        4.2.2 位移演化特征第87-88页
    4.3 围岩物性、结构演化特征第88-90页
        4.3.1 塑性区扩展特征第88-89页
        4.3.2 裂纹扩展规律第89-90页
    4.4 围岩-支护平衡机理第90-94页
    4.5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五章 锚杆对锚固岩层作用的力学机制研究第95-111页
    5.1 引言第95页
    5.2 锚杆拉拔特性研究第95-104页
        5.2.1 刚度不变岩体中锚杆的拉拔特性第97-101页
        5.2.2 软、硬岩体中锚杆锚固特性对比分析第101-103页
        5.2.3 软硬相间岩层中锚杆的作用特性第103-104页
    5.3 锚杆预紧力对裂隙顶板加固作用的试验第104-108页
        5.3.1 力学模型的建立第104-105页
        5.3.2 试验结果分析第105-108页
    5.4 本章小结第108-111页
第六章 峰后大变形巷道围岩控制原理研究第111-139页
    6.1 引言第111页
    6.2 岩层层面应力特征分析第111-119页
        6.2.1 水平双向应力相等时层面应力特征第112-114页
        6.2.2 水平双向应力不等时层面应力特征第114-119页
    6.3 巷道顶板控制原理第119-130页
        6.3.1 薄层顶板结构的支护原理第119-126页
        6.3.2 破断顶板结构的支护原理第126-129页
        6.3.3 破碎、散体顶板结构的支护原理第129-130页
    6.4 巷道底板控制原理第130-133页
        6.4.1 底板大变形中结构的演化第130-132页
        6.4.2 底板失稳的判别第132页
        6.4.3 锚索支护方式和位置的确定第132-133页
    6.5 巷道帮部控制原理第133-137页
        6.5.1 失稳模式与机理第133-135页
        6.5.2 支护原理第135-137页
    6.6 本章小结第137-139页
第七章 峰后大变形巷道支护的工程实践第139-149页
    7.1 巷道概况第139-140页
    7.2 巷道支护状况概述第140-141页
    7.3 巷道破坏原因分析第141-142页
    7.4 支护方案第142-146页
        7.4.1 顶板支护参数确定第143-144页
        7.4.2 两帮支护参数确定第144-145页
        7.4.3 底板支护参数确定第145-146页
    7.5 支护效果分析第146-147页
    7.6 本章小结第147-149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49-153页
    8.1 主要内容与结论第149-150页
    8.2 不足与展望第150-153页
参考文献第153-165页
致谢第165-167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67页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67-168页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第168-169页
傅士论文独创性说明第169-170页

论文共1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农村社区小型水利设施合作供给研究
下一篇:红安造山带高压—超高压榴辉岩中石榴石和锆石特征及其对俯冲带过程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