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纯电动汽车及其与传统汽车的区别 | 第13-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6页 |
1.2.1 汽车动力学模型 | 第16-19页 |
1.2.2 汽车动力学建模方法 | 第19-20页 |
1.2.3 纯电动汽车动力学模型 | 第20-21页 |
1.2.4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先进控制 | 第21-23页 |
1.2.5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节能控制研究 | 第23-24页 |
1.2.6 汽车舒适度研究 | 第24-26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26-28页 |
第2章 纯电动客车节能与舒适性评价 | 第28-42页 |
2.1 客车舒适度 | 第28-37页 |
2.1.1 汽车舒适度的定义和指标 | 第28-35页 |
2.1.2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舒适度研究现状 | 第35-37页 |
2.2 客车节能 | 第37-41页 |
2.2.1 客车节能的定义和指标 | 第37-38页 |
2.2.2 节能与新能源客车节能控制研究现状 | 第38-4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纯电动客车纵向驱动模型建模与参数辨识 | 第42-72页 |
3.1 纯电动客车驱动系统结构 | 第42-44页 |
3.2 纯电动客车的分系统建模 | 第44-51页 |
3.2.1 电机及传动轴模型 | 第44-45页 |
3.2.2 万向节模型 | 第45-46页 |
3.2.3 驱动轴模型 | 第46-47页 |
3.2.4 刹车模型 | 第47-48页 |
3.2.5 轮胎模型 | 第48-50页 |
3.2.6 电池模型 | 第50-51页 |
3.3 模型仿真和验证 | 第51-62页 |
3.3.1 Simulink中建立的模型及仿真 | 第51-52页 |
3.3.2 CRUISE中建立的模型及仿真 | 第52-53页 |
3.3.3 CRUISE中建立的模型与Simulink中建立的模型比较 | 第53-56页 |
3.3.4 实车试验 | 第56-62页 |
3.4 集总参数模型 | 第62-65页 |
3.4.1 简化模型 | 第62页 |
3.4.2 非线性IO模型 | 第62页 |
3.4.3 模型验证与比较 | 第62-65页 |
3.5 参数辨识 | 第65-71页 |
3.5.1 非线性最小二乘法辨识 | 第66-68页 |
3.5.2 集员法辨识 | 第68-70页 |
3.5.3 辨识结果与比较 | 第70-7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4章 纯电动客车节能与舒适性优化 | 第72-102页 |
4.1 纯电动车能耗利用率 | 第72-74页 |
4.2 动力电池组效率特性测试及建模 | 第74-78页 |
4.3 纯电动客车节能与舒适性整车控制策略 | 第78-93页 |
4.4 纯电动客车电机驱动器控制算法与效率研究 | 第93-10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5章 纯电动客车节能与舒适度研究的工程实现与测试 | 第102-126页 |
5.1 整车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 第103-107页 |
5.1.1 主控芯片选择 | 第103-105页 |
5.1.2 MCU存储扩展模块 | 第105-106页 |
5.1.3 CAN通信模块 | 第106页 |
5.1.4 SCI串行通信模块 | 第106页 |
5.1.5 模拟信号采集和调理电路 | 第106页 |
5.1.6 数字输入信号采集和调理电路 | 第106页 |
5.1.7 数字信号输出电路 | 第106-107页 |
5.1.8 PWM脉冲信号输出电路 | 第107页 |
5.1.9 模拟信号输出电路 | 第107页 |
5.1.10 电源模块 | 第107页 |
5.2 整车控制器软件设计 | 第107-111页 |
5.2.1 整车控制器程序架构 | 第108-109页 |
5.2.2 NMPCESCOP控制策略程序设计 | 第109-111页 |
5.3 纯电动客车电机控制器设计 | 第111-114页 |
5.3.1 电机控制器硬件 | 第111页 |
5.3.2 电机控制器软件 | 第111-114页 |
5.4 实验测试结果 | 第114-125页 |
5.4.1 台架测试 | 第114-121页 |
5.4.2 实车测试结果 | 第121-12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6-128页 |
6.1 总结 | 第126-127页 |
6.2 创新点 | 第127页 |
6.3 展望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40页 |
致谢 | 第140-14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42-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