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41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有机小分子凝胶 | 第9-15页 |
1.2.1 有机小分子凝胶简介 | 第9页 |
1.2.2 有机小分子凝胶的形成过程 | 第9-10页 |
1.2.3 有机小分子凝胶的性能参数及研究方法 | 第10-15页 |
1.3 有机小分子凝胶的发展与分类 | 第15-32页 |
1.3.1 胆甾类衍生物 | 第16-21页 |
1.3.2 糖类衍生物 | 第21-25页 |
1.3.3 酰胺类衍生物 | 第25-26页 |
1.3.4 双组分凝胶因子 | 第26-30页 |
1.3.5 其它类型的凝胶因子 | 第30-32页 |
1.4 溶剂参数在有机小分子凝胶中的应用 | 第32-37页 |
1.4.1 溶剂参数与凝胶行为的相关研究 | 第32-35页 |
1.4.2 溶剂参数与凝胶预测模型的相关研究 | 第35-37页 |
1.5 有机小分子凝胶的应用 | 第37-39页 |
1.5.1 药物传递或控释 | 第38页 |
1.5.2 无机纳米材料模板 | 第38页 |
1.5.3 敏感性凝胶作为化学传感器 | 第38页 |
1.5.4 制备凝胶态电解质 | 第38-39页 |
1.5.5 色谱分离 | 第39页 |
1.5.6 液晶材料 | 第39页 |
1.6 研究工作的目的、内容及创新性 | 第39-41页 |
第二章 磷酸二异辛酯与三聚氰胺的双组分凝胶性能研究 | 第41-59页 |
2.1 引言 | 第4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1-45页 |
2.2.1 主要仪器 | 第41-42页 |
2.2.2 主要原料与试剂 | 第42-43页 |
2.2.3 磷酸二异辛酯与三聚氰胺双组分凝胶因子(PM)的制备 | 第43-44页 |
2.2.4 双组分凝胶因子 PM 的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 第44-4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7页 |
2.3.1 凝胶性能测试 | 第45-49页 |
2.3.2 凝胶的形貌研究 | 第49-52页 |
2.3.3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52-54页 |
2.3.4 核磁共振分析 | 第54页 |
2.3.5 凝胶的流变学分析 | 第54-55页 |
2.3.6 小角 X 射线衍射分析 | 第55-57页 |
2.4 小结 | 第57-59页 |
第三章 凝胶化预测模型的初步研究 | 第59-81页 |
3.1 引言 | 第59-60页 |
3.2 Flory-Huggins 溶解度参数 | 第60-61页 |
3.3 凝胶化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61-64页 |
3.3.1 PM 的 Hildebrand 溶解度参数 | 第61页 |
3.3.2 PM 的凝胶化预测模型 | 第61-64页 |
3.4 凝胶化预测模型的检验 | 第64-80页 |
3.4.1 PM 凝胶预测模型的检验 | 第64-65页 |
3.4.2 凝胶预测模型在其他凝胶因子的检验 | 第65-80页 |
3.5 小结 | 第80-81页 |
第四章 电荷转移型凝胶因子的性能研究 | 第81-93页 |
4.1 引言 | 第81-8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2-84页 |
4.2.1 实验仪器 | 第82页 |
4.2.2 实验药品 | 第82-83页 |
4.2.3 2,4-(4-硝基苄叉)-D-山梨醇(化合物 A)的合成 | 第83-84页 |
4.2.4 2,4-(4-氨基苄叉)-D-山梨醇(化合物 D)的合成 | 第8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4-91页 |
4.3.1 凝胶性能测试 | 第84-86页 |
4.3.2 电荷转移凝胶的表征 | 第86-87页 |
4.3.3 电荷转移对凝胶-溶胶转变温度的影响 | 第87-88页 |
4.3.4 电荷转移对凝胶形貌的影响 | 第88-90页 |
4.3.5 电荷转移型凝胶因子的堆积方式 | 第90-91页 |
4.4 小结 | 第91-93页 |
第五章 基于 SALEN 的山梨醇单缩醛凝胶体系的多重响应性研究 | 第93-115页 |
5.1 引言 | 第93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93-96页 |
5.2.1 实验仪器 | 第93-94页 |
5.2.2 实验药品 | 第94页 |
5.2.3 凝胶因子的合成 | 第94-9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6-113页 |
5.3.1 凝胶性能测试 | 第96-97页 |
5.3.2 凝胶的形貌研究 | 第97-98页 |
5.3.3 凝胶自组装机制研究 | 第98-102页 |
5.3.4 基于 Salen 凝胶体系的多重响应性研究 | 第102-110页 |
5.3.5 凝胶逻辑门的建立 | 第110-113页 |
5.4 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5-117页 |
6.1 结论 | 第115-116页 |
6.2 展望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36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36-137页 |
致谢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