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工业区规划、商业区规划论文

中央商务区的合理街廓尺度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第12-13页
        1.2.1 研究内容第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3 研究对象与释义第13-16页
        1.3.1 中央商务区相关概念第13-15页
        1.3.2 街廓尺度相关概念第15-16页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16-17页
        1.4.1 研究方法第16页
        1.4.2 研究框架结构第16-17页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0页
        1.5.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7-18页
        1.5.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第18-20页
        1.5.3 小结第20页
    1.6 本章小结第20-22页
第二章 国内 CBD 的街廓规划问题研究与分析第22-29页
    2.1 道路交通组织不畅第23-25页
        2.1.1 以新奇变化为目标的路网格局第23页
        2.1.2 道路可达性及便捷性较弱第23-24页
        2.1.3 道路交通易拥堵第24-25页
    2.2 城市活力不足第25-26页
    2.3 不利于城市开发建设第26-27页
    2.4 非人性化的城市空间形态第27-28页
    2.5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中央商务区的合理街廓尺度范围初探第29-53页
    3.1 街廓尺度的多维度影响因素体系第29页
    3.2 基于多维度影响因素的街廓尺度研究第29-45页
        3.2.1 交通因素第29-31页
        3.2.2 经济活跃性因素第31-32页
        3.2.3 市政基础设施因素第32-34页
        3.2.4 建筑布局因素第34-43页
        3.2.5 人性化因素第43-44页
        3.2.6 稳定性因素第44页
        3.2.7 叠加分析第44-45页
    3.3 基于实践经验值的街廓尺度统计研究第45-52页
        3.3.1 纽约下曼哈顿 CBD 街廓尺度研究第45-47页
        3.3.2 芝加哥 CBD 街廓尺度研究第47-48页
        3.3.3 伦敦道克兰 CBD(金丝雀码头金融区)街廓尺度研究第48-50页
        3.3.4 悉尼达令港 CBD 街廓尺度研究第50-51页
        3.3.5 国外 CBD 街廓尺度研究小结第51-52页
    3.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四章 大与小的博弈—以深圳、广州、上海的中央商务区为例第53-90页
    4.1 背景概述第53-58页
        4.1.1 深圳福田 CBD 背景概述第53-55页
        4.1.2 广州珠江新城 CBD 背景概述第55-57页
        4.1.3 上海浦东陆家嘴 CBD 背景概述第57-58页
    4.2 街廓肌理及尺度对比研究第58-63页
        4.2.1 深圳福田 CBD 街廓肌理及尺度研究第58-59页
        4.2.2 广州珠江新城西区街廓及尺度研究第59-60页
        4.2.3 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街廓及尺度研究第60-61页
        4.2.4 上海浦东陆家嘴 CBD 街廓及尺度研究第61-62页
        4.2.5 小结第62-63页
    4.3 功能布局对比研究第63-67页
        4.3.1 深圳福田 CBD 功能布局研究第63页
        4.3.2 广州珠江新城西区功能布局研究第63-64页
        4.3.3 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功能布局研究第64-65页
        4.3.4 上海浦东陆家嘴 CBD 功能布局研究第65页
        4.3.5 功能布局对比研究第65-67页
    4.4 交通组织对比研究第67-77页
        4.4.1 深圳福田 CBD 交通组织研究第67-70页
        4.4.2 广州珠江新城西区交通组织研究第70-71页
        4.4.3 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交通组织研究第71-72页
        4.4.4 上海浦东陆家嘴 CBD 交通组织研究第72-73页
        4.4.5 交通组织对比研究第73-77页
    4.5 街廓界面对比研究第77-82页
        4.5.1 深圳福田 CBD 街廓界面研究第77-79页
        4.5.2 广州珠江新城西区街廓界面研究第79-80页
        4.5.3 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街廓界面研究第80页
        4.5.4 上海浦东陆家嘴街廓界面研究第80-81页
        4.5.5 街廓界面对比研究第81-82页
    4.6 开敞空间对比研究第82-89页
        4.6.1 深圳福田 CBD 开敞空间研究第82-84页
        4.6.2 广州珠江新城西区开敞空间研究第84-85页
        4.6.3 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开敞空间研究第85-86页
        4.6.4 上海浦东陆家嘴 CBD 开敞空间研究第86页
        4.6.5 开敞空间对比研究第86-89页
    4.7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五章 基于小尺度街廓理念的 CBD 城市设计优化对策第90-107页
    5.1 建构合理的交通组织模式第90-94页
        5.1.1 构建规整的格网式道路网第90-92页
        5.1.2 合理区分组织各级道路第92页
        5.1.3 合理加密支路网第92-93页
        5.1.4 注重二次划分的联系路径第93-94页
    5.2 划定合理的街廓规模与形式第94-97页
        5.2.1 街廓尺度的小型化第94-95页
        5.2.2 初划规整的街廓形态第95页
        5.2.3 构建街廓之间的多样化联系第95-97页
    5.3 合理配置多样化的功能第97-100页
        5.3.1 街廓内外空间的混合使用第97-98页
        5.3.2 保证合理的功能兼容性第98-99页
        5.3.3 多时间区段混合使用第99页
        5.3.4 功能混合的空间发展模式第99-100页
    5.4 营建人性化的开敞空间体系第100-101页
        5.4.1 化零为整的整体布局第100-101页
        5.4.2 积极营造周边界面功能支持第101页
        5.4.3 把控开敞空间的人性化尺度第101页
    5.5 营造具有活力的街廓界面第101-104页
        5.5.1 保证一定比例的街道贴线率第102页
        5.5.2 采用分层次设计的建筑体量组合第102-103页
        5.5.3 街廓界面的多样化功能配置第103-104页
    5.6 弹性化的开发管理机制第104-105页
        5.6.1 多样化的土地开发模式第104页
        5.6.2 弹性化的管理体系第104-105页
        5.6.3 鼓励公众参与第105页
    5.7 本章小结第105-107页
结论第107-110页
    1.主要结论第107-109页
    2.本文创新点第109页
    3.不足与展望第109-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2页
附录第112-11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4-115页
致谢第115-116页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州保障房住区景观设计研究
下一篇:数字放映技术条件下电影院建筑工艺设计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