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认知情绪调节方式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目录第6-9页
1 引言第9-10页
2 文献综述第10-22页
    2.1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第10-12页
        2.1.1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定义第10页
        2.1.2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测量第10-11页
        2.1.3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第11-12页
    2.2 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第12-16页
        2.2.1 情绪调节的概念第12-13页
        2.2.2 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第13页
        2.2.3 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测量第13-14页
        2.2.4 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相关研究第14-16页
    2.3 人际关系第16-18页
        2.3.1 人际关系的定义第16页
        2.3.2 人际关系的测量第16-17页
        2.3.3 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第17-18页
    2.4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和人际关系的关系第18-22页
        2.4.1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关系的关系第18-19页
        2.4.2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关系第19页
        2.4.3 认知情绪调节方式与人际关系的关系第19-22页
3 问题提出第22-24页
    3.1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第22页
    3.2 研究目的及内容第22-23页
    3.3 研究意义第23页
        3.3.1 理论意义第23页
        3.3.2 实践意义第23页
    3.4 研究假设第23-24页
4 研究方法第24-26页
    4.1 被试第24页
    4.2 研究工具第24-25页
        4.2.1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S-C)第24-25页
        4.2.2 认知情绪调节方式量表中文版(CERQ -C)第25页
        4.2.3 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第25页
    4.3 施测及数据处理第25-26页
5 研究结果第26-39页
    5.1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特点第26-28页
        5.1.1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总体特征第26页
        5.1.2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的差异第26页
        5.1.3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专业上的差异第26-27页
        5.1.4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第27-28页
        5.1.5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第28页
        5.1.6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生源地上的差异第28页
    5.2 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特点第28-33页
        5.2.1 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总体特征第28-29页
        5.2.2 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在性别上的差异第29-30页
        5.2.3 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在专业上的差异第30页
        5.2.4 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在年级上的差异第30-32页
        5.2.5 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第32页
        5.2.6 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在生源地上的差异第32-33页
    5.3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认知情绪调节方式与人际关系的关系研究第33-35页
        5.3.1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关系的关系第33-34页
        5.3.2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关系第34页
        5.3.3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关系第34-35页
    5.4 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在情绪调节效能感和人际关系间的中介作用第35-39页
        5.4.1 适应性情绪调节方式在情绪调节效能感与人际关系间的中介作用第35-36页
        5.4.2 非适应性情绪调节方式在情绪调节效能感与人际关系间的中介作用第36-39页
6 分析与讨论第39-50页
    6.1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特点第39-42页
        6.1.1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总体特征第39页
        6.1.2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的差异第39-40页
        6.1.3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专业上的差异第40页
        6.1.4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年级上的差异第40-41页
        6.1.5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第41-42页
        6.1.6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生源地上的差异第42页
    6.2 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特点第42-46页
        6.2.1 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总体特征第42-43页
        6.2.2 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在性别上的差异第43-44页
        6.2.3 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在专业上的差异第44页
        6.2.4 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在年级上的差异第44-45页
        6.2.5 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第45页
        6.2.6 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在生源地上的差异第45-46页
    6.3 大学生情绪调节效能感、认知情绪调节方式、人际关系的关系第46-50页
        6.3.1 大学生情绪调节效能感与人际关系的关系第46页
        6.3.2 大学生情绪调节效能感与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关系第46-47页
        6.3.3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关系第47-48页
        6.3.4 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在情绪调节效能感和人际关系间的中介作用第48-50页
7 结论第50-52页
8 建议第52-55页
9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55-57页
10 研究的局限与不足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4页
附录第64-67页
致谢第67-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与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争端研究
下一篇:《岳麓书院藏秦简(三)》文字初探与文字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