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营销策略分析
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 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5-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2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8-22页 |
2.1 品牌理论综述 | 第18-20页 |
2.1.1 品牌的概念及特征分析 | 第18-19页 |
2.1.2 自主品牌的概念及特征分析 | 第19页 |
2.1.3 品牌形象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 第19-20页 |
2.2 营销组合理论 | 第20-22页 |
3 中国汽车行业环境分析 | 第22-35页 |
3.1 中国汽车发展现状分析 | 第22-26页 |
3.1.1 市场潜力大 | 第22-23页 |
3.1.2 狭义乘用车市场概况 | 第23页 |
3.1.3 市场结构特征分析 | 第23-24页 |
3.1.4 自主品牌市场份额略下降 | 第24-25页 |
3.1.5 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 | 第25页 |
3.1.6 1.6升及以下乘用车市场份额略下降 | 第25-26页 |
3.2 中国汽车宏观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第26-35页 |
3.2.1 人口环境 | 第26-27页 |
3.2.2 经济环境 | 第27-32页 |
3.2.3 自然环境 | 第32页 |
3.2.4 科学技术环境 | 第32-33页 |
3.2.5 政治法律环境 | 第33页 |
3.2.6 社会文化环境 | 第33-35页 |
4 吉利汽车市场环境分析 | 第35-42页 |
4.1 吉利集团概况 | 第35页 |
4.2 吉利汽车市场细分与定位 | 第35-36页 |
4.3 吉利汽车的五种力量分析 | 第36-42页 |
4.3.1 供应商议价能力 | 第37页 |
4.3.2 购买者议价能力 | 第37页 |
4.3.3 新进入者的威胁 | 第37-38页 |
4.3.4 替代品的威胁 | 第38页 |
4.3.5 行业竞争分析 | 第38-42页 |
5 吉利汽车营销策略现状分析 | 第42-47页 |
5.1 吉利汽车产品策略分析 | 第42页 |
5.2 吉利汽车价格策略分析 | 第42-43页 |
5.3 吉利汽车渠道策略分析 | 第43-45页 |
5.4 吉利汽车促销策略分析 | 第45-47页 |
5.4.1 广告 | 第45页 |
5.4.2 人员促销 | 第45页 |
5.4.3 公共关系 | 第45-46页 |
5.4.4 营销推广 | 第46-47页 |
6 吉利汽车营销策略改进建议 | 第47-51页 |
6.1 产品策略改进 | 第47-48页 |
6.1.1 塑造低碳的产品品牌形象 | 第47页 |
6.1.2 大力开发新能源汽车产品 | 第47页 |
6.1.3 实施差异化产品策略 | 第47-48页 |
6.2 价格策略改进 | 第48页 |
6.2.1 优化产品价格定位组合 | 第48页 |
6.2.2 坚持以顾客导向定价 | 第48页 |
6.3 渠道策略改进 | 第48-49页 |
6.3.1 渠道继续下沉 | 第48-49页 |
6.3.2 优化经销商能力 | 第49页 |
6.4 促销策略改进 | 第49-51页 |
6.4.1 加大新能源技术宣传力度 | 第49页 |
6.4.2 扩大网络宣传范围 | 第49-51页 |
7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