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迟子建小说中的孤独意识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6-8页 |
一、迟子建孤独意识的成因 | 第8-16页 |
(一) 地域文化的影响 | 第8-9页 |
(二) 人生经历的孤寂 | 第9-13页 |
1. 童年遭遇和求学生涯 | 第9-10页 |
2. 亲情和爱情的突逝 | 第10-13页 |
(三) 气质禀赋的使然 | 第13-14页 |
(四) 独立自由的人生追求 | 第14-16页 |
二、迟子建孤独意识的文本呈现 | 第16-32页 |
(一) 孤独的爱情 | 第16-22页 |
1. 缺失爱之能力 | 第16-18页 |
2. 感慨爱之遮蔽 | 第18-20页 |
3. 怀疑爱之存在 | 第20-22页 |
(二) 孤独的儿童 | 第22-28页 |
1. 缺少关爱的儿童 | 第22-24页 |
2. 忧伤敏感的儿童 | 第24-25页 |
3. 痴傻儿童 | 第25-27页 |
4. 特殊时期的儿童 | 第27-28页 |
(三) 孤独的家园坚守 | 第28-32页 |
1. 对自然家园的坚守 | 第28-30页 |
2. 对精神家园的坚守 | 第30-32页 |
三、迟子建孤独意识的书写方式 | 第32-46页 |
(一) 纯净忧伤的语言描写 | 第32-36页 |
(二) 感伤忧郁的意象营造 | 第36-40页 |
(三) “今不如昔”的追忆视角 | 第40-42页 |
(四) 孤独死亡与和谐彼岸世界的双重建构 | 第42-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注释 | 第47-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