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基础理论论文--人工智能理论论文

地铁车辆司机操纵台人机界面工效学设计方法

致谢第5-6页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1 引言第11-19页
    1.1 概述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2-14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4-16页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第16-17页
    1.4 本章小结第17-19页
2 地铁车辆司机操纵台工效学分析第19-45页
    2.1 操纵台人机工程学影响指标体系第20-27页
        2.1.1 操纵台人机工程学调查问卷的设计第20-23页
        2.1.2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第23-24页
        2.1.3 问卷的原始数据统计第24-27页
    2.2 基于层次分析的操纵台人机工程学因素权重确定第27-31页
        2.2.1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第27-28页
        2.2.2 构造判断矩阵第28-29页
        2.2.3 层次单排序第29-30页
        2.2.4 影响因素评价模型的构建第30-31页
    2.3 操纵台人机工程学影响因素的剖析第31-43页
        2.3.1 满意度统计分析第31-33页
        2.3.2 满意度重点剖析第33-39页
        2.3.3 问卷相关性分析第39-42页
        2.3.4 满意度、重要性结合分析第42-43页
    2.4 本章小结第43-45页
3 地铁车辆司机驾驶作业任务分析第45-61页
    3.1 地铁车辆驾驶任务信息处理模型构建第45-48页
        3.1.1 基于认知的人信息处理模型第45-47页
        3.1.2 地铁车辆司机驾驶任务信息处理模型第47-48页
    3.2 基于多资源理论的驾驶任务分析第48-60页
        3.2.1 地铁车辆司机驾驶任务特点分析第48-51页
        3.2.2 基于多资源理论的驾驶任务分析框架构建第51-54页
        3.2.3 驾驶任务分析模型构建第54-60页
    3.3 本章小结第60-61页
4 地铁车辆司机操纵台器件分级及选型第61-79页
    4.1 操纵台器件等级分类第61-69页
        4.1.1 重要度和使用频度链值分析第61-66页
        4.1.2 驾驶任务对应器件分析第66-68页
        4.1.3 器件等级划分第68-69页
    4.2 基于ISO 9355-3的操纵台器件选型第69-76页
        4.2.1 评估需要考虑的任务要求第69-71页
        4.2.2 操纵器的评估过程第71-72页
        4.2.3 地铁车辆操纵台器件选型评估结果第72-76页
    4.3 本章小结第76-79页
5 地铁车辆司机操纵台人机界面优化布局第79-95页
    5.1 地铁车辆司机操纵台布局设计方法第79-90页
        5.1.1 操纵台布局设计问题的数学模型第80-85页
        5.1.2 模型求解的粒子群算法设计第85-89页
        5.1.3 地铁车辆操纵台布局优化实现第89-90页
    5.2 三种逃生门形式操纵台布置方案第90-93页
        5.2.1 中间逃生门形式操纵台第91-92页
        5.2.2 左逃生门形式操纵台第92-93页
        5.2.3 无逃生门形式操纵台第93页
    5.3 本章小结第93-95页
6 地铁车辆司机操纵台人机界面匹配评价及实验验证第95-107页
    6.1 地铁车辆司机操纵台人机界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95-97页
        6.1.1 人机交互分析及指标确定第95-97页
    6.2 地铁车辆司机操纵台人机界面评价实验第97-102页
        6.2.1 地铁车辆司机操纵台人机界面评价实验设计第97-100页
        6.2.2 地铁车辆司机操纵台人机界面评价实验实施第100-102页
    6.3 地铁车辆司机操纵台人机界面评价实验结果分析第102-106页
        6.3.1 地铁车辆司机操作台人机界面评价实验信效度检验第102-103页
        6.3.2 地铁车辆司机操作台人机界面评价实验结果分析第103-106页
    6.4 本章小结第106-107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07-111页
    7.1 论文研究成果第107-108页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108页
    7.3 研究展望第108-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5页
作者简历第115-119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物流化铁路货运站设施设备协调配置研究
下一篇:季冻区哈大高铁边坡冻融滑塌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