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问题的缘起 | 第9-11页 |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关于养成教育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3页 |
1.2.2 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创新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1.4.2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 第15页 |
1.4.3 观察法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内涵解析 | 第17-23页 |
2.1 社会责任感的内涵解析 | 第17-19页 |
2.1.1 “责任”的内涵解析 | 第17-18页 |
2.1.2 “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的内涵解析 | 第18-19页 |
2.2 养成教育的内涵解析 | 第19-23页 |
2.2.1 养成教育的涵义 | 第19-20页 |
2.2.2 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的涵义 | 第20-23页 |
第3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的理论依据与必要性 | 第23-31页 |
3.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的理论依据 | 第23-26页 |
3.1.1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 | 第23-24页 |
3.1.2 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 | 第24-25页 |
3.1.3 自由与责任的辩证关系理论 | 第25-26页 |
3.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 第26-31页 |
3.2.1 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及其成长成才的需要要求其具备社会责任感 | 第26-27页 |
3.2.2 “中国梦”的时代召唤要求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 第27-29页 |
3.2.3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诉求 | 第29-31页 |
第4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问题表征及问题追溯 | 第31-41页 |
4.1 问题表征: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 第31-33页 |
4.1.1 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甚至缺失 | 第31-32页 |
4.1.2 有社会责任意识但犹豫践行社会责任行为 | 第32页 |
4.1.3 勇于践行但不擅于践行社会责任行为 | 第32-33页 |
4.2 问题追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影响因素 | 第33-41页 |
4.2.1 社会转型期社会责任感养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第33-36页 |
4.2.2 功利化的教育大环境下对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教育缺乏重视 | 第36-41页 |
第5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的路径探析 | 第41-55页 |
5.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心理机制和协作促进机制 | 第41-43页 |
5.1.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内在心理机制 | 第41-42页 |
5.1.2 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外在协作促进机制 | 第42-43页 |
5.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的基本原则 | 第43-45页 |
5.2.1 社会性和个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43页 |
5.2.2 规范性和生态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43-44页 |
5.2.3 科学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44页 |
5.2.4 针对性和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44-45页 |
5.2.5 实践性和持续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45页 |
5.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的对策思考 | 第45-55页 |
5.3.1 以自我教育为核心,更新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观念 | 第46页 |
5.3.2 以学校教育为主导,进行有利于社会责任感养成的教育改革 | 第46-50页 |
5.3.3 以家庭教育为支撑,营造有利于社会责任感养成的文化氛围 | 第50-51页 |
5.3.4 以社会机制为保障,创造有利于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实践环境 | 第51-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