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CuFe2O4基光助芬顿体系氧化降解亚甲基蓝的研究

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0页
    1.1 前言第12页
    1.2 印染废水第12-17页
        1.2.1 印染废水的来源第12-13页
        1.2.2 印染废水的水质特点第13-14页
        1.2.3 印染废水的处理方法第14-17页
        1.2.4 处理印染废水面临的问题第17页
    1.3 芬顿技术第17-23页
        1.3.1 芬顿技术的概念第17-18页
        1.3.2 芬顿技术的作用机理第18-19页
        1.3.3 芬顿技术的影响因素第19-21页
        1.3.4 芬顿技术的应用发展第21-23页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第23-25页
        1.4.1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23页
        1.4.2 课题研究的内容第23-25页
    参考文献第25-30页
第二章 酒石酸促进CuFe_2O_4光助芬顿体系降解亚甲基蓝的研究第30-57页
    2.1 引言第30-31页
    2.2 实验部分第31-33页
        2.2.1 实验试剂第31页
        2.2.2 仪器与设备第31-32页
        2.2.3 CuFe_2O_4纳米颗粒的制备第32页
        2.2.4 亚甲基蓝的催化降解第32页
        2.2.5 催化过程分析方法第32-33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3-51页
        2.3.1 CuFe_2O_4纳米颗粒的表征第33-34页
        2.3.2 酒石酸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第34-35页
        2.3.3 TA-H_2O_2-CuFe_2O_4-photo体系中的活性物质第35-39页
        2.3.4 络合剂结构对催化降解的影响第39-42页
        2.3.5 铁酸铜催化剂的表面分析第42-46页
        2.3.6 降解溶液中金属离子含量的变化第46-49页
        2.3.7 酒石酸促进氧化降解的机理分析第49-51页
    2.4 结论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7页
第三章 自组装CuFe_2O_4空心球体的制备及其在光助芬顿体系降解亚甲基蓝中的应用第57-70页
    3.1 引言第57页
    3.2 实验部分第57-59页
        3.2.1 实验试剂第57页
        3.2.2 仪器与设备第57-58页
        3.2.3 球形CuFe_2O_4颗粒的制备第58-5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9-67页
        3.3.1 晶化温度的影响第59-60页
        3.3.2 PVP加入量的影响第60-61页
        3.3.3 醋酸钠加入量的影响第61-62页
        3.3.4 晶化时间的影响第62-63页
        3.3.5 自组装CuFe_2O_4空心纳米球体的表征第63-64页
        3.3.6 CuFe_2O_4颗粒的物理性能分析第64-65页
        3.3.7 CuFe_2O_4颗粒的催化性能分析第65-66页
        3.3.8 CuFe_2O_4颗粒的光响应分析第66-67页
    3.4 结论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0页
第四章 石墨碳包覆空心CuFe_2O_4球体的制备及其在光助芬顿体系降解亚甲基蓝中的应用第70-87页
    4.1 引言第70-71页
    4.2 实验部分第71-73页
        4.2.1 实验试剂第71页
        4.2.2 仪器与设备第71-72页
        4.2.3 石墨碳包覆的空心CuFe_2O_4球体的制备第72页
        4.2.4 石墨碳包覆的空心CuFe_2O_4球体的催化性能研究第72-7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3-82页
        4.3.1 样品的XRD表征第73-74页
        4.3.2 样品的SEM表征第74页
        4.3.3 样品的BET及VSM分析第74-75页
        4.3.4 样品的红外及拉曼分析第75-77页
        4.3.5 样品的DRS及PL分析第77页
        4.3.6 样品的催化性能研究第77-79页
        4.3.7 样品的光电流及阻抗分析第79-80页
        4.3.8 H-CFO@C-600oC-0.15 SPs的催化机理分析第80-81页
        4.3.9 H-CFO@C-600oC -0.15 SPs的稳定性研究第81-82页
    4.4 结论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7页
结论与展望第87-88页
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第88-89页
致谢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化学聚合共轭微孔聚合物薄膜在有机纳滤中的应用
下一篇:杞县农村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