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模激励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导论 | 第11-21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四、 写作思路与方法 | 第18-19页 |
(一) 写作思路 | 第18页 |
(二) 写作方法 | 第18-19页 |
五、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19-21页 |
(一) 研究的重点 | 第19页 |
(二) 研究的难点 | 第19页 |
(三)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一章 劳模激励制度的一般理论 | 第21-27页 |
一、 劳模激励制度的内涵 | 第21-22页 |
(一) 劳模的含义 | 第21-22页 |
(二) 劳模激励法 | 第22页 |
二、 劳模激励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 第22-25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的理论 | 第22-23页 |
(二) 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必然选择 | 第23-24页 |
(三) 寻求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 | 第24-25页 |
三、 榜样教育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 第25-27页 |
(一) 榜样示范法的价值导向功能 | 第25页 |
(二) 榜样示范法的目标激励功能 | 第25-26页 |
(三) 榜样示范法的自我强化功能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我国的劳模激励制度体系 | 第27-40页 |
一、 我国劳模的种类 | 第27-31页 |
(一) 各级别的劳动模范 | 第27页 |
(二) 先进工作者 | 第27-28页 |
(三) “三八红旗手” | 第28-29页 |
(四) 杰出青年 | 第29页 |
(五) 其他种类 | 第29-31页 |
二、 劳模评选的标准 | 第31-33页 |
(一) 业务水平标准 | 第31页 |
(二) 思想政治标准 | 第31-32页 |
(三) 群众公认标准 | 第32-33页 |
三、 劳模评选的程序 | 第33-36页 |
(一) 自下而上 | 第33页 |
(二) 广泛参与 | 第33-35页 |
(三) 严格审查 | 第35-36页 |
(四) 事前公示 | 第36页 |
四、 劳模的表彰与待遇 | 第36-40页 |
(一) 会议表彰 | 第36-37页 |
(二) 授予荣誉 | 第37-38页 |
(三) 奖励待遇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劳模激励制度的历史地位与现实作用 | 第40-54页 |
一、 我国涌现出来的著名劳模和先进人物 | 第40-43页 |
(一) 雷锋 | 第40-41页 |
(二) 王进喜 | 第41-42页 |
(三) 孔繁森 | 第42-43页 |
(四) 钱学森 | 第43页 |
二、 劳模激励制度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宝库 | 第43-48页 |
(一) 爱国主义精神 | 第43-45页 |
(二) 公而忘私的精神 | 第45-46页 |
(三) 服务人民的精神 | 第46页 |
(四) 无私奉献的精神 | 第46-47页 |
(五) 爱岗敬业的精神 | 第47-48页 |
(六) 改革创新的精神 | 第48页 |
三、 劳模激励制度净化了社会风气 | 第48-52页 |
(一) 艰苦朴素 | 第48-50页 |
(二) 崇尚科学 | 第50页 |
(三) 追求真理 | 第50-51页 |
(四) 求真务实 | 第51-52页 |
四、 劳模激励制度为青年成长树立了人生坐标 | 第52-54页 |
(一) 大力弘扬模范人物和模范事迹 | 第52-53页 |
(二) 鼓励青年以模范人物作为自己成长的楷模 | 第53-54页 |
第四章 新时代完善劳模激励制度的思考 | 第54-64页 |
一、 确立多元化的劳模评选条件 | 第54-56页 |
(一) 我国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 第54页 |
(二) 重新界定劳动的内涵和外延 | 第54-55页 |
(三) 突破原有的评价标准 | 第55-56页 |
二、 物质和精神并重的奖励措施 | 第56-58页 |
(一) 精神奖励的价值 | 第56-57页 |
(二) 物质奖励的意义 | 第57-58页 |
(三) 物质与精神奖励相结合 | 第58页 |
三、 以人为本持续关注劳模的生存状态 | 第58-60页 |
(一) 老一代劳模遭遇的困境 | 第58-59页 |
(二) 健全劳模的社会保障制度 | 第59-60页 |
四、 建立我国的国家荣誉制度 | 第60-64页 |
(一) 国家荣誉制度及其作用 | 第60-61页 |
(二) 国外的国家荣誉制度 | 第61-62页 |
(三) 建立我国荣誉制度的设想 | 第62-64页 |
结束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9-70页 |
后记 | 第70页 |